国宝级文物如何逃过盗墓贼之手?

1942年,长沙子弹库楚墓遭盗掘,国宝级文物楚帛书(又称“楚缯书”)出土,后来流失到美国,现保存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1973年,湖南省博物馆组织发掘队,成功重新发掘该墓。段晓明介绍到:“这次发掘不仅进一步弄清了墓葬的形制、棺椁结构,还出土了一批文物,其中尤以新发现的《人物御龙帛画》最为珍贵。”

▲ 人物御龙帛画(湖南省博物馆供图)

相隔31年之久,同一座古墓出土了两件国宝级文物,实在是罕见。这等奇事是如何发生的呢?

原来,当年盗墓贼所打的盗洞只掘到放置随葬物的“边箱”上部,墓中文物并未全部盗走。由于《人物御龙帛画》的位置在椁盖板与外棺中间的隔板上,这才幸运地逃过盗墓贼之手。负责1973年考古发掘的湖南省博物馆原馆长熊传薪也证实,出土时帛画是平放在椁盖板与外棺中间的隔板上的。因此,时过2000多年,帛画还能保存得如此完好。

《人物御龙帛画》以绢为地,呈长方形,长37.5厘米、宽28厘米。“这是继1949年出土《人物龙凤帛画》之后,人们所见到的第二幅具有独立绘画意义的战国绘作,”段晓明向我们介绍,“它也是我国经科学考古发掘的第一件楚帛画。”

如此珍贵的帛画到底画了什么?

《人物御龙帛画》是科学考古的发掘成果,因此保存状况相对较好,图像完整、清晰。

画面正中的男子,应为墓主人的形象。他脸上有胡须,头戴高冠,身穿博袍,腰佩长剑,手执缰绳,侧身而立。屈原在《楚辞·九章·涉江》中提到的“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巍”,描绘的就是这种头戴高冠、手执长剑的魁伟男人形象。

▲画面正中的男子形象(湖南省博物馆供图)

画面中,缰绳的另一头是什么?是一条巨龙。它高昂龙头,仿佛对天长吟,又翘起龙尾,龙尾上立有一只仙鹤,整体形成一只舟的形状。

萧兵曾在《引魂之舟——楚帛画新解》中提到,《人物御龙图》的“龙”代表灵魂所乘坐的舟船,应称“魂舟”,鹤也与导魂和载魂有关。

▲躬身成舟的巨龙和龙尾的仙鹤(湖南省博物馆供图)

人物上方为一华盖,华盖的三条垂穗正随风拂动。画面左下角,龙舟的下方有一只鲤鱼。人物衣袍的飘带、华盖的垂穗呈飘逸状,都表示了风流动的方向,可见龙舟呈迎风前进的态势。

▲华盖的三条垂穗(湖南省博物馆供图)

▲龙舟左下方的鲤鱼(湖南省博物馆供图)

段晓明进一步解释说:“虽然画面具有一种神秘感,但如果结合战国时代神仙思想的盛行情况,不难确认整个帛画的内容反应了楚人死后乘龙驾凤、灵魂升天的思想。”

这幅帛画的人物形象刻画得生动传神,表现面部的线条精微而细腻,须眉毕现,神情宛然;表现服饰的线条则流畅舒展,恰到好处地表现了长袍的质感和飘逸的状态,因而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一席。

▲帛画整体白描图(湖南省博物馆供图)

当年,郭沫若先生看了《人物御龙帛画》后极感兴趣,写下了《西江月·题长沙楚墓帛画》,将画中人物与气宇轩昂的屈原相比:

仿佛三闾再世,企翘阪鹤相从。

陆离长剑握拳中,切云之冠高耸。

上罩天球华盖,下乘湖面苍龙。

鲤鱼前导意从容,瞬上九重飞动。

如此内容的帛画有什么用途?

关于《人物御龙帛画》的用途,主要有魂幡说、棺茵说、铭旌说等,更有学者将其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型帛画联系起来研究,认为楚汉帛画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是铭旌的早期形态。

▲马王堆三号汉墓T型帛画(湖南省博物馆供图)

“在《礼记》中就记载有丧葬仪式中使用的画帷、画幌这类帛画,”段晓明说,“这幅《人物御龙帛画》,就是这类葬仪用品中的一件作品。”

刘信芳在《关于子弹库楚帛画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对帛画内容、性质等展开讨论,指出《人物御龙帛画》与屈原《九歌·河伯》内容相似,楚帛画是融彼岸世界与此岸世界为一体的产物,具有招魂性质。

▲人物御龙帛画

古楚人认为,人死后,附在人身上的魂魄要与尸体离散。离散以后,如果成了野鬼,不但享受不到后人的祭祀,还会惊扰后人。因此,必须想办法唤回离散的魂魄,附于尸体,埋入葬墓内,葬制上叫做“招魂复魄”。招魂,便是制作招魂幡,让游魂识别幡上所画的墓主人形象,自己归来。复魄,便是出殡前将灵柩在家停放数日,魄也能附体。

一般做法是,将灵柩停放在灵堂,把画好的招魂幡竖在柩前。出殡时,举在柩前,一路引导到葬地,经过祭祀、告别仪式后,覆盖在棺上。如果有多层棺,则放在最里面的一层棺上,一同下葬。这样,魂随幡,魄随棺,同入墓内。《人物御龙帛画》就是这样一种引魂幡。

招引回的魂,得以升天,魄能入地为安,完成了后人的心愿。这种丧葬习俗,至今还有所遗留。

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帛画是一种绘画艺术。“可以说,《人物御龙帛画》的出现表明,战国时期楚国的绘画艺术无论从画技、着色、还是布局方面看,都已经达到了高超的水平,”段晓明赞叹到,“我们可以看到,整幅帛画的线条虽然简单,但都十分流畅、舒展,人物更是生动传神,不愧为中国早期肖像画的杰出代表。”

文物考古界将《人物御龙帛画》与1949年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并称为“先秦绘画艺术中的双璧”。它们是目前为止我国发现的“唯二”两幅战国丧葬帛画,重要性不言而喻。1978年,国家邮政部以这两幅画为图案,发行了一套两枚的《长沙楚墓人物帛画》特种邮票(T.33),足见这两幅帛画在国宝级文物中的地位。

▲《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特种邮票

《人物御龙帛画》更是我们了解战国时期楚国丧葬习俗的绝佳途径。古楚人信奉“生而为人,死后成仙”,在丧葬礼仪中遵循“事死如事生”的习俗。《人物御龙帛画》体现了古代葬制中关于安魂安魄的做法,形象而具体。《周礼》、《仪礼》和《礼记》中,都记载了有关丧葬的习俗和制度方面的细节。如《礼记》中就记载出殡时负责高举魂幡、走到柩前的人叫做“复者”。所举的幡,就类似于《人物御龙帛画》。

帛画引导死者升天,如《人物御龙帛画》就是表示墓主人御龙乘舟面向西方升天。而到了汉代,帛画则绘有三界,内容复杂得多,如马王堆一号汉墓T型帛画就描绘了天界、人间和地下三部分,表明了古人宗教信仰的不断发展。

▲马王堆一号汉墓T型帛画(湖南省博物馆供图)

日月交替、四季更迭,无论历史的进程如何加快,人们对于逝者的怀念与祝愿却一直在延续。纵观古今,丧葬习俗已改,但爱始终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