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期发现的俄罗斯阿尔泰山巴泽雷克墓地,由于在冻土墓葬群中发现了中国的丝绸、铜镜、漆和中国式木车,吸引了中国学者的高度关注。这是中国最早通过草原丝绸之路流传出去的一套标志性物件,草原丝绸之路由此启幕。

此外,中国不断发现巴泽雷克文化流行的神兽格里芬形象,使得巴泽雷克文化成为中国考古学者以及艺术史研究者最熟悉的域外考古学文化。“巴泽雷克文化”与“格里芬”也成为关心欧亚草原考古的中国学者最耳熟能详的两个名词。

背景介绍

从19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俄罗斯考古学家在各大博物馆的资助下,分别对南俄罗斯草原等地展开调查与发掘,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阿尔泰探险队在巴泽雷克山谷发现一处冻土墓地。

1929年,格里亚兹诺夫发掘了第一座巴泽雷克墓地,虽然早年被盗,但墓室北部的10匹殉马保存完好,它们均配备了木、铁马具。

二战后的1947-1954年,鲁金科再次率队对巴泽雷克墓地进行了多次发掘,墓葬形制和出土文物有相近的特点,其中有许多波斯文化、希腊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元素,因此把以这些墓葬为代表的遗存,命名为巴泽雷克文化(the Pazyryk culture),其地域遍布阿尔泰北部山区、蒙古西北和西南部。

巴泽雷克墓地位于南西伯利亚阿尔泰山北麓,是阿尔泰山的腹心地带,处于丘雷什曼河及其支流巴什考斯河之间的一块狭长谷地。从我国来看,巴泽雷克墓地位于新疆喀纳斯的东北部地区。

阿尔泰山脉虽然群山密布,但山体并不算太高,沿着山下宽阔的河谷台地行走,交通十分便利。

巴泽雷克文化特点

巴泽雷克人属于游牧民族,并没有聚落城池,了解它的文化,通过墓葬是一种有用的方式。

巴泽雷克墓地

这些墓葬选址非常好,在山谷中间,年代为公元前4世纪至前3世纪中期,年代顺序为第3、1、2、4、5号墓。结构上有共同特点:大石封堆,没有墓道,为竖穴方坑,墓坑南部有圆木搭的木椁和独木棺,北部一般有殉马。

墓葬所在位置的纬度高,都埋在永冻层中,相当于保存在冰箱里,虽然挖掘比较艰难,但出土文物保存得都非常好。

最早发掘的1号墓坑北边是殉葬坑,在木椁外有大量殉葬马。殉葬时将活马用战斧打死,再放入殉葬坑中,领头马会有精美装饰,打扮得非常奇幻。随葬器物中有巴泽雷克人的食物大盘羊肉(出土时上面插了把刀),以及搅拌酸奶的器具等。

在巴泽雷克的高等级墓中,墓主的尸体都会进行处理,将内脏取出,尸体制成木乃伊,填塞满各种香料,并缝合好,在油膏中浸泡过,重新穿上盛装。

5号墓时代约为公元前250年左右,里面发现了丝绸,和中国关系较为密切。它有两层木椁、一层木棺,除了殉马以外,还有拆散的木车随葬,这种木车应当是专为墓葬所制,零件都是不能转动的。

木椁和木棺就相当于巴泽雷克人的房子,因此里面要挂上毡子,就像现在的哈萨克人、维吾尔人家里墙上的装饰。毡子都是一大块,通过折叠能把整个四方屋子装饰起来,上面的图案非常有生命力。

在巴泽雷克文化里,比较精彩的是纹身。墓主的身体上有着大量纹身,多是带有宗教信仰的神兽主题:鹰头和有蹄动物(鹿、马)的耳朵、鹿身或者狮身结合,就是“格里芬”。在古希腊学者希罗多德的《历史》中提到,阿尔泰山地区有一个格里芬部落,专门守卫着黄金,“阿尔泰”这个词本身就是黄金的意思。

格里芬图案被广泛应用,但黄金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更多用于交换,所以阿尔泰人在生活中对黄金的使用并不奢侈,较为常见的是金箔。他们在木雕、骨雕的器具上黏上皮革,再贴金箔。当然,这也可能是还没有发现保存完好的最高等级的墓葬。

游牧民族男性除了放牧以外,还有大量时间进行艺术创作,他们会在木头上雕刻、在石头上刻岩画,或者弹琴唱歌,巴泽雷克墓中曾发现箜篌。

图埃克塔

巴泽雷克文化主体分布就在阿尔泰山这一片,图埃克塔这个地方正好处于阿尔泰山正中间的腹心地带,墓葬很密集,至少有三座以上的首领级墓葬,墓葬直径七十米以上,最大的达到了一百米左右,墓葬结构有一致性,也是木椁木棺。游牧人选择住所和墓地,附近肯定有他崇拜的神山或者圣水,或者可以夜观星宿运动,比如图埃克塔链状分布的大墓正好对着河对岸的一座大山。

墓里出土的木雕器物非常可爱,巴泽雷克人特别喜欢用这种木雕装饰马,雕得十分精致,显然当时生活很优越,技术很高超,已经有一些人从小就开始专门练习木雕。

巴沙达尔

这里最著名,发掘时代较早且分布很多,有小墓有大墓,特别密集,结构也差不多。它的独木棺级别比较高,上面雕刻了老虎和羊的形象,目前存放在埃米塔什博物馆里。巴泽雷克人喜欢的动物很多,除了最喜欢的格里芬,也喜欢老虎。

神兽的形象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因为这里的墓葬时代早,格里芬还是老鹰的样子,但身子还没有换成鹿、马,不过老鹰的长耳朵说明它其实已经吸取了格里芬的一些特点,所以这个应该是比较早期的格里芬。

别列尔

这是哈萨克斯坦东北角阿尔泰山区的一个中小型墓地,级别虽然不高,但也属于巴泽雷克文化。它的墓地呈链状分布,用圆木搭成木椁、独木棺,北边有许多马殉葬。独木棺上盖皮革,领头马同样装扮得特别漂亮,也有格里芬的形象。

葬俗能体现人类群体的文化认同,同一群人的葬俗方式是相近的。这就让考古人员有机会通过一些墓葬了解群体不同的发展阶段。

乌柯克

这里海拔较高,处在阿尔泰山最高峰——友谊峰后面一个比较高的盆地里面,发掘的墓葬在新西伯利亚大学博物馆保存,也是大致相似。这里的人还普遍喜欢鱼的形象,肯定也有宗教含义在里面。

他们喜欢把帽子弄的特别高,尤其是女性,如此一来,帽子上就可以装饰得更美。游牧民族喜欢戴这种尖帽,除了显得形象高大之外,还因为高速骑马时,尖帽子不兜风,不用担心帽子被吹飞。另外草原白天很晒,高帽子里面的空气可以隔热,冬天也能更好地保暖。从考古发现看,小亚细亚的赫梯人就非常喜爱尖帽,南西伯利亚2500年前的奥库涅夫文化也有这种对高帽的喜爱,头上像长了天线,希望以此通天。

因为是冰冻的墓葬,丝绸保存的特别好,感觉现在还能穿,让人特别震惊。

巴泽雷克文化的发展阶段

在整个萨彦-阿尔泰游牧文化的考古学文化分期里,巴泽雷克文化主要属于中、晚期。细分一下,巴沙达尔墓葬在前6世纪;图埃克塔就到公元前5世纪;巴泽雷克相对要晚一点,基本都到前4世纪至前3世纪。晚期比较清楚,早期和中期发掘的资料还不够充分。

巴泽雷克文化在阿尔泰山腹地起家,之后开始扩张。近几年,我们在新疆的哈巴河县发现的一个中型大墓就属于巴泽雷克文化:北边一模一样随葬了13匹马,只不过没有木椁,这显然是巴泽雷克文化的一个次中心。其实整个新疆北疆,从考古发现看,都有巴泽雷克文化的直接分布,至于格里芬形象的文化影响范围就更大了,东边可能到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甚至珠江流域。

互动关系

巴泽雷克文化里有很多公鸡形象。世界上的鸡最早主要分布在中国华南东南,由云南的原鸡驯化而来。四川三星堆、云南石寨山、四川盐源县都有比较早的公鸡形象出土。

到了巴泽雷克,格里芬的头上有些长着鸡冠,在帽子上、陶器上出现了完整的公鸡形象,这有可能是从中国西南慢慢传过去的,希腊后来也有了公鸡形象。鸡在波斯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这都有可能是从中国西南传播出去的。另外如山字纹铜镜、殉葬车等都受到了中国的影响。

中国的两块丝绸出土于巴泽雷克3号墓和5号墓。3号墓出土的一小块锦,碳14测大约是公元前299年左右。另外一块5号墓的,稍微晚一点,它用一整块丝绸做成一块马垫,上面绣凤鸟纹,非常奢侈,这些应该都是从中国南方,比如楚国间接传过去的。

还有红色的漆,他们那里不会产漆,漆都是在南方,有可能是人们把漆料带到巴泽雷克再使用。

巴泽雷克文化分布的位置正好是在欧亚大陆正中间的高地上,因此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介。

除了与中国有文化联系以外,它与阿契美尼德的波斯文化也有密切联系。如在大量毛织物上,有波斯装扮的女人形象,有和波斯文化里一样的狮子,也有和波斯釉陶装饰里、波斯波利斯百柱大厅柱头上类似的格里芬形象,前腿是狮子的爪,后腿是老鹰的爪。不过巴泽雷克墓地代表的时代,古波斯已经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有可能是逃难的人群或者文化传播波及到了南西伯利亚。古波斯和巴泽雷克文化全部的关系,可能需要更多公元前4世纪以前的发现才能得到充分的认识。

游牧民族就像海绵似的,不断吸收周围文化的精华,他们的宗教也在不断改变,比如回纥,本来信萨满教,碰到摩尼教就信摩尼教,碰到佛教就信佛教。

巴泽雷克文化另外一个特点是马鞍,这应该是世界上比较早发现马鞍的地方。这里的马鞍做的特别漂亮,其中有一对,用骨雕做鞍桥、皮囊里面塞鹿毛,再连起来捆在马背上面,人坐上去就相对舒服,马也很舒适。

吐鲁番也发现一个特别完整的马鞍,还有秦代兵马俑上的马鞍造型。中国的马鞍也是这个时候开始出现,且与他们比较接近,巴泽雷克文化的马鞍有可能就是源头之一。

丝绸之路其实一开始走的全是草原,这些地带就成为一个文化交流的地方,早期的丝绸之路实际上就叫做草原丝路,后来再慢慢扩散到中原农耕区。

在巴泽雷克墓地西部旁边的西伯利亚,可能存在富有的一群人,他们用黄金做了许多动物风格的饰牌,也吸收了格里芬的形象,有点像龙或老鹰,耳朵像格里芬的耳朵,鹿角结尾的地方又像格里芬的头,常常是跟老虎搏斗的形象。这批金器中有好几件,当年由一个西伯利亚农场主献给彼得大帝,彼得大帝下令收藏起来,称为“彼得大帝宝藏”,如今收藏在埃米塔什博物馆的特别展厅。

新疆受巴泽雷克文化影响的例子非常多。比如巴里坤县,到目前为止已发掘石筑高台1座,墓葬12座等古代游牧民族高等级的活动遗存。从墓葬材料看,一种是当地延续发展的土著文化,另一种是外来文化,显著标志就是格里芬的形象,现在在哈密博物馆。

吐鲁番也出土了大量游牧人的日常用品,比如马鞭、弓箭囊等,尤其是高帽子,与巴泽雷克出土的一模一样。

吐鲁番交河沟北墓地出土了黄金的格里芬与老虎搏斗的形象,另外在北京燕下都墓里的短剑、山西的青铜器、山东章丘汉代大墓出的马当卢上面,都有格里芬等巴泽雷克文化的代表形象,说明巴泽雷克文化格里芬的文化软实力非常强。

结语

中国至少从5000年前开始就已经跟整个世界有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从公元前3000年左右开始,中国西北至中原腹地渐渐受到欧亚大陆西北文明中心以及欧亚草原文化的影响,这些因素可能通过欧亚草原传入,也可能来自西亚、中亚。

第一波传入中国的是黄牛、绵羊、大麦和小麦,稍晚是驯化马、板轮车、权杖头、红玉髓、海贝、青铜冶炼术和青铜器,另外还有一些习俗葬制。中国传入西方的主要是黍。

第二波传入中国的是商代中晚期的轮辐式双轮战车、印章等。当时阿尔泰地区资源比较丰富,有森林、水,还有黄金。

第三波传入在西周晚期至战国晚期,主要有使用黄金和银的习俗、动物风格艺术、冶铁术、玻璃技术、胡服骑射和一些葬俗等。中国传入西方的则有金属头盔、龙虎形象和铜镜、丝绸、漆器和丧葬文化等等。在频繁交流中,对社会推动作用是最大的就是关键性的技术、宗教等思想体系的传播。

这些文化交流有的比较明确,有的还在研究过程中。随着考古新发现,可能会修改,也有可能被推翻。

早期的丝绸之路开始于草原,东西方主要通过草原游牧人进行文化交流。从中原地区出发,越过阴山、燕山的长城一带,经鄂尔多斯、蒙古草原,翻过阿尔泰山脉进入哈萨克草原,再经里海北岸,可到达地中海北陆的欧洲地区。这条横贯欧亚北陆的东西通道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它不仅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汇的地带,也是几次人口迁徙的路径,更是链接了东西方两个不同文明的通道。处于中枢位置的巴泽雷克文化就是草原丝绸之路早期阶段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