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这首关于“江口沉银”传说的童谣,在四川彭山一带流传了数百年。日前,江口明末战场遗址第三期考古发掘举行成果通报会,上万件以金银器为主的文物面世。其中,重达16斤、含金量高达95%的“蜀世子宝”金印,引人瞩目。张献忠江口沉银这台牵动人心数百年的历史大戏,再度引起人们的兴趣。两个早已从成都地图上消失的地名——明皇城和回澜塔,带我们走进历史谜案。

回澜塔与洪济桥“桥如弯弓塔似箭”

明皇城 城头变幻大王旗

明皇城,旧址在今日的天府广场、四川科技馆和后子门一带。所谓“皇城”其实是蜀王府,朱元璋为其十一子朱椿准备的王宫。它始建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历时八年方成。因为朱元璋对这个儿子的重视、四川在战略版图上的重要地位以及丰饶的财力支撑,蜀王府之巍峨气派远胜于同时代的其他王府。1390年,朱椿就藩四川成都府,成为王府第一代主人。他和子孙在这里生活了254年,直到下一任主人张献忠入住。

明万历、崇祯年间,王朝风雨飘摇。崇祯七年(1634年)和十年(1637年),张献忠军和李自成军分别围困成都二十余日。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率部第五次入川,从夔门逆流而上,直扑成都。八月初五,张献忠大军抵达成都城下。县衙门壮勇出身的张献忠精通心理战术,他让人用木头做了一尊假大炮,以恐吓城内守军,使其意志崩溃。另一方面,探知城北有一段城墙为泥土筑成,较为脆弱,便悄悄埋下火药引线。初九清晨,火药引爆,一声巨响,城墙崩塌数十丈。八月十五中秋节,末代蜀王朱至澍率妃嫔宫女投井,明朝在蜀的统治宣告终结。

两个月后,张献忠在成都登基,建立大西国,定年号为“大顺”。张献忠以蜀王府为皇宫,改正殿承运殿为承天殿,改昭明殿为金銮殿,意喻皇权天授。然而,“承天”的吉语却并不能保佑他一直作皇城的主人。

1646年初,皇太极长子、清和硕肃亲王豪格偕吴三桂率满汉大军进军四川。张献忠见大势已去,决定放弃成都。他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到成都了,于是捣毁藩库(国库),并将城内外的民居、寺庙和衙署付之一炬。曾经见证了张献忠志得意满的承天殿、金銮殿,自然也不能落于他人之手。

蜀王府以砖石建成,摧毁难度很大。其旧址曾是蜀后主孟昶的皇宫,更留下了两根雕刻精美的盘龙大柱。张献忠让士兵在石柱上缠裹棉纱,浸以油脂,再用火猛烧。终于,大柱断裂,殿堂坍塌。蜀王府终于灰飞烟灭,时为1646年阴历八月。蜀王府里的各种金银珍宝,都被张献忠带走。此次出土的“蜀世子宝”金印,即为明代蜀王世子所拥有,是蜀王府历代世子传用之珍宝。

皇城的壮丽,意大利传教士利类思、葡萄牙传教士安文思留有记载。他们曾在宫中接受过张献忠宴请,正殿承天殿“有七十二柱分两行对立,足壮观瞻”。然而经此大浩劫的蜀王府,仅仅剩下金水河上的三座石桥,以及桥南的石狮子、红照壁部分残垣等少量遗物。

回澜塔 桥如弯弓塔似箭

张献忠还是明皇城的主人时,听到一句不吉利的谶言:“桥是弓,塔是箭,弯弓射到承天殿。”所谓桥弓塔箭,桥是锦江上的洪济桥(古九眼桥);塔则是其南侧的回澜塔。二者皆建于明万历年中,为布政使余一龙组织修建。回澜塔高十层,在当时属于摩天大楼一类的建筑。拱桥如弯弓,高塔似利箭,再加上“射到承天殿”的预言,让张献忠心惊胆战。迷信的他最自然的反应就是:把箭折了,让它射不成。

张献忠下令拆除回澜塔,并将拆塔所得之砖,在原址上修筑将台。回澜塔被拆百年之后又迎来重生。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四川总督开泰修回澜寺,同时在东侧建了一座三层高的亭式楼阁,取名同庆阁,民间俗称为白塔。“桥是弓,塔是箭”的场景,再现于锦江之畔。重新修建的塔,存在了180年,毁于1945年附近棚户的一场大火。

锦江淘金 民国的冒险游戏

撤离成都之际,张献忠捣毁藩库,将金银珠玉悉数带走。清乾隆年间,翰林院编修彭遵泗所著《蜀碧》记载,张献忠命人截断锦江,挖下几个数仞深的大坑,填埋金银美玉于其中。据传沉银之处,便在回澜塔附近。

“锦江里埋有金银珠宝”的传言有模有样,“石龙对石虎”的童谣,暗示着这笔财富的埋藏地点。“买尽成都府”是多大的诱惑啊,可“石龙”与“石虎”到底在哪里?

童谣在民间广为流传,衍生多种版本,比如“石龙对石虎”也作“石牛对石鼓”,甚至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歌谣,诸如"金鸡对石鼓,值银十万五。有人来识破,买个夔州府”,以及“石人对石鼓,黄金五万五。谁能猜得着,买下重庆府”……张献忠从成都带走的那笔财富,多年来一直牵动着世人的心。民国年间,每隔段时间,锦江上都会不断重演淘金的故事。

1938年农历九月,曾经当过军阀的马昆山牵头成立了“锦江淘金公司”,一时入股者甚多,其中不乏高官巨贾。挖宝的过程一度让人振奋,石牛和石鼓居然真的给挖出来了。淘金者也许都觉得“万万五”就在眼前了吧?但结局让人失望,最终的收获只是几箩筐小铜钱。

江口沉银 石龙石虎今犹在

张献忠拆毁回澜塔,还留下一个荒诞不经却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话说拆塔之际,挖出了一块古碑,上面的篆文不仅预言了回澜塔的建与毁,还预言了张献忠最后的命运。

碑文曰:“修塔余一龙,拆塔张献忠。岁逢甲乙丙,此地血流红。妖运终川北,毒气播川东。吹箫不用竹,一箭贯当胸。炎兴元年诸葛孔明记。”文中所谓“吹箫不用竹”,实为一字谜,“箫”去竹字头,即和硕肃亲王豪格的“肃”。《蜀碧》称,直至豪格率军于川东盐亭射杀张献忠之时,世人才明白这些谶语的含义。

对张献忠命运的预言,竟是在1400多年前由诸葛亮做出的,这个故事自然荒诞不经。不过,张献忠被豪格擒杀于盐亭凤凰山之事却见于正史。

《明史·张献忠传》载,清兵进军到汉中之际,降将刘进忠来到军中,表示愿为向导。而张献忠撤离成都之后,又在彭山江口遭遇明参将杨展阻击。一场大战,号称数量达三十万的献军大败,上千艘战船皆被烧焚,张献忠率残部向东。一日天起大雾,献军早起行军,在盐亭凤凰山猝不及防与豪格大军相遇。一场混战,张献忠中箭落马,趴在一堆柴火下躲藏,被清军擒获,斩首。

在江口镇与杨展的那场激战中,战船被焚,船上价值连城的财宝去了哪儿呢?据称,船上的金银珠玉及银鞘尽沉于江底。那笔财富的去处,一直勾动着世人的心。“石龙对石虎”的民谣也应时而生。在这类寻宝故事中,穿凿自是常事,但石龙与石虎却是真实的存在。

石龙位于彭山江口镇石龙村,身长超过17米,身径0.7米。盘旋于峭壁之上的石龙,龙口大张,怒眼圆睁,神态十分生动。而就在石龙数十米开外,正对着的石虎同样张口咆哮。据探访者称,虎牙历历可数。石龙、石虎开凿于宋代,守护在伏虎寺山门之外。石虎毁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来重造;石龙则因为年代久远,长时间被泥沙掩埋。1970年代,因修水渠时沙石滑落,巨龙重见天日。

石龙、石虎所在位置,离江口沉银遗址极近。毫无疑问,在那些激战的幸存者看来,巨大的石龙与石虎,对于沉没于江底的无数金银器来说,具有非常明确的标识作用。

锦江的河床上,并没有当年张献忠从成都藩库带走的财富。然而江口明末战场遗址持续数年的考古发掘成果,证明“江口沉银”传说并非虚妄。当年的古战场还埋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引人无限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