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古、仿古潮流兴盛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关注和喜爱古人所留下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同样,在工艺美术领域,仿古之风也久盛不衰,然后仿古并不只是对古代的作品的完全模仿,这样只会让作品的出现没有任何意义,只是一个附庸于原作的赝品,借古通今,如何学习古人的技艺和精华成为了现在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纵观古人对前人的仿古学习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晚期,妇好墓中出土了类似红山文化的钩云形器。

▲ 钩云形玉佩 红山文化

西周时期的晋侯墓地也出土了良渚文化的玉琮和商代的玉鹰。

▲ 良渚玉琮

▲ 商代玉鹰

这说明中国古人仿古的传统很早。但真正大规模的仿古出现于宋代,主要是各大窑口对青铜礼器的仿造。本文通过对青铜时代的青铜器特别是青铜礼器,和被称为“瓷的时代”的宋代陶瓷器的分别浅析和对比分析,着重介绍宋代陶瓷器中对青铜器的仿古制作,进行学习和研究。

青铜器时代

在人类的历史上,有过一个以青铜为制造器物的重要材料的阶段,考古学称之为”青铜时代”.中国的青铜时代大体从公元前21世纪始,延续到前5世纪。相当于夏、商、西周三个王朝和春秋时代。

夏商周的青铜器的基本风貌

青铜一般是红铜与锡的合金,但也含有少量的铅,按锡、铅的不同含量,青铜又有纯铜型,铜锡型,铜锡铅型,铜铅型的区别。夏代开始青铜器的制作,进入商代,青铜器数量逐渐增多。商中期,由于王室争斗不断,“诸侯莫朝”,故青铜器的出土分散在许多地方。器物明显较前厚重,礼器更加丰富,装饰转为满密繁缛,纹样也不再满足于平面化,兽头等高浮雕、圆雕性的装饰已经出现在尊等大型器物的肩部。早期以酒器为主,这是因为商代朝野酷嗜饮酒的体现。商晚期青铜期的装饰通常追求满密,强调立体效果,常常形成以兽面纹为中心的所谓三层花纹。

在西周早期的近百年里,青铜器仍然受商的影响深刻,尽显威严瑰丽之风。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青铜器的形态和形制以及种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周人以商因酗酒而亡国为鉴,禁酒器,食器的数量逐渐增多。西周中期的青铜器造型已不再追求复杂的空间变化,而趋向规矩整齐,器壁趋于轻薄,装饰也更为简素平朴,窃曲纹和几何纹成为时代潮流,二方连续的构图方式开始流行。

从夏商周的发展历程来看,青铜器经历着从平实质朴到繁缛诡奇再到严整规矩风格的变化。从重酒器到重食器,体现了统治阶级思想的变化,但作为礼器的位置却始终没有动摇。

瓷的时代

宋代的陶瓷,是工艺美术中最为杰出的一个品种,是我国古代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也可以说,宋代是“瓷的时代”。这一时期瓷窑众多,分布广泛,人们对瓷器的珍爱也达到空前的高度。

北方的瓷窑

定窑位于今河北曲阳境内,定瓷胎质坚细,作乳白色。器物多碗、盘、杯、盒等,多采用覆烧,为避免器物变形,同时节省窑内空间。口部不施釉,常采用铜或金银镶口,早期多素地,北宋晚期则多装饰精美的花纹,除白瓷外,还有紫定、黑定、绿定等。

汝窑在河南临汝县,是宋代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约发展在北宋初期,是在越窑衰落后兴起的。汝窑产品由于铁的还原而呈葱绿色,早期多素瓷无纹,晚期多是印花、刻花。产品主要供宫中御用,造型以盘碗为多。

官窑是在汝窑影响下产生的又一青瓷窑,是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所造,宋室南渡后,制瓷技术也随之南移,又在杭州凤凰山下和郊坛下后设立官窑。宋代官窑的釉色以粉青为代表,紫口铁足,往往有蟹爪纹等开片,器形以洗、碗为多,且有直径大过一尺的大型产品。

钧窑在河南禹县神垕镇,是在汝窑衰落之后兴起的。原属青瓷系统,由于原料中有铜的元素,经过还原焰烧制而呈现绿或紫红斑,使在青釉上打破一色釉的单调,形成了对比妍丽的艺术风格。钧窑的造型常见有碗、碟、炉、瓶等,尤以花盆最为出色。

南方瓷器

宋代景德镇窑最有特色和突出成就的就是影青器,影青是在釉厚处或花纹凹线处微呈淡青色,影青的品种有碗、盒、盘、注子、瓶等。

龙泉窑是继越窑衰落之后,南移以龙泉为中心的一个宋代南方青瓷产区,入南宋,瓷业繁荣昌盛。胎色有白和黑灰两种。白胎器造型丰富,有当时风行的种种样式,也有仿古的许多品类,釉色有粉青、豆青、梅子青等。

宋代陶瓷的仿古之风兴起的原因

有规模的仿古瓷最早出现在宋代。北宋末到南宋初,金石学兴起,当时的学者对中国古代的青铜器造型和铭文进行研究,并建立了新的定名体系。政府为了举行祭祀等礼仪活动的需要,不断仿照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而铸造新的青铜礼器,并且收集了大量的古代青铜器,依古代青铜器仿制礼器,用来作为庙堂之祭器。并编著《重修宣和博古图》,收录当时皇室在宣和殿所收藏的自商至唐德铜器839件,同时,民间文人之间兴起了一股考古之风,出现了一些专门的金石学著作,如南宋赵明诚《金石录》,吕大临、赵九成撰《考古图》等。

▲ 重修宣和博古图

▲ 考古图

由于宫廷中大部分祭祀用器改为瓷器,在南宋官窑瓷器中出现了一些仿商周青铜礼器的、和玉器造型的瓷器,如穿带瓶、琮式瓶、觚式瓶、三足尊、簋式炉等。

此时烧造较多的一个器形是穿带瓶,因其颈部两侧对称贯耳,圈足两侧有对称长方形穿孔,可上下穿带,故称穿带瓶,又称“贯耳瓶”或“贯耳壶”,其造型仿自商周青铜礼器,周代的贯耳壶多装饰兽面花纹,由于宋代以素雅为时尚,宋代的瓷质仿品多为素面,或装饰开片纹,其釉色为官窑、哥窑或龙泉窑,从上到下,由内而外,整体表现出典雅、平易的艺术风格。宋代官窑中出现仿自商周时期青铜觚的瓷觚。作为礼器,青铜觚主要用于祭祀和陪葬,商代晚期与爵、斝、角、觯成为配套的酒器。而宋代官窑觚在当时也作为礼器,替代青铜觚充当祭器。

宋代陶瓷仿古的实例分析

商周时期的青铜簋,为盛饭食的器具,也是礼器。

▲ 商周青铜簋

南宋时期的哥窑鱼耳瓷炉,是典型的哥窑仿古器,通体米黄色,釉色柔和润泽,上布满开片,金丝铁线。

▲ 南宋哥窑鱼耳瓷炉

对比青铜簋与哥窑鱼耳瓷炉,造型上的变化小于装饰的变化,哥窑的瓷器则为素面,只以釉面的开片和金丝铁线为装饰,也体现了宋代瓷器以釉色和造型取胜的特色。商代的青铜尊,器形体似觚,略粗,上口侈大向外平展,腰部微鼓,圈足下作阶状。腰部鼓起部位上下各以两周凸弦纹为界,中间以云雷纹为地,饰饕餮纹。

▲ 商代青铜尊

宋代钧窑月白釉出戟尊,造型仿自青铜器。通体施月白色釉,器身边棱处因高温烧成时釉层熔融垂流,致使釉层变薄,映现出胎骨呈黄褐色。与青铜尊相比,宋代瓷尊抛弃了青铜器表面繁琐的装饰,和同时期的其他陶瓷器一样把关注点放在釉色和造型上,多作陈设器使用。

▲ 宋代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通过上述两组青铜器和宋代陶瓷器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来,不止有一个窑口对对青铜器有仿造。但这种仿古的制作又不只拘泥于古制的一味简单的模仿,而是将稽古与创新相结合,在审美情趣和艺术的加工提炼上,创造出了宋代灿烂辉煌的陶瓷文化。宋徽宗时期仿古制作已有“不泥于古”的“法意”主张,“循古之意而勿泥于古”。可见,“仿古”并非照搬,也就是既吸收了古典正宗又揉合了时代风尚,有一定程度的创新而非复制。这些模仿青铜器的宋代陶瓷,一方面承袭了古代凝重古拙的造型风格,另一方面器物的外形伴随用途和使用场合的变化与时代风尚相结合,古器新用,仿古创新交相辉映,开创了中国陶瓷文化新的历史篇章。

结语

宋代以陶瓷器代替青铜器,成为了仿古瓷器制作的一个重要的发端,影响直至明清。但宋代仿古制作与牟取商业利益为目的的“伪古”不同,“伪古”力求与古器物一致,避免流露出新作迹象。而仿古则不掩饰时代的特点,不以乱真为目的,旨在转变因时之宜,法古法之意。并非照搬,而是既吸收了古典的正宗,又揉合了时代的风尚,有一定程度的创新而非复制。宋代瓷器对青铜器的仿制以器形仿古为主,纹饰次之,这也充分体现了宋代陶瓷制作的特点以及宋代人的审美。

在工艺美术和陶瓷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学习了解到古人的优秀的文化和工艺,更多的接触到古代优秀的工艺美术品,“仿古”而不“泥古”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唯有学习古代的优秀思想文化和工艺技巧,融合当今时代的特征,才能让艺术创作的河流永不枯竭。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不断创新才能永葆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