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平番得胜图卷》 是一幅描绘明代边军平定西北固原 部落叛乱的大型画卷。画卷为绢本 设色,共分为两段装裱,长 972.2 厘米,宽 43.8 厘米。《平番得胜图卷》在每个小标题附近描绘 某个相应的场景,这些场景为后人展示了一个 个生动而详实的明军形象,也提供了第一手的 关于明军甲胄形制的重要参考史料。

《平番得胜图卷》中将校和兵士所穿的甲分布面铁甲和罩甲两种。布面铁甲在元朝时就已广泛使用,是中国传统甲胄体系中最后一种甲胄类型,使用时间一直延续到清朝。布面铁甲表面为棉布或麻布,里层是编缀而成的铁甲片, 甲的外面钉有甲钉,也有可能为了轻便或是出于成本的考量而不编缀铁甲片。布面铁甲的外层棉布可以较好地吸收早期火器铅弹的射击动能,而铁甲片则可抵御传统的冷兵器,是一种防护性能比较全面的护甲。此外,布面铁甲防 护面积比较大,可长至脚踝,对兵士的保护比较周全。

▲ 图1 白兰王布面铁甲(首都博物馆藏)

明边军布面铁甲布面之上还有护心镜。从 《平番得胜图卷》中所绘来看,并非所有兵士都有护心镜,布面铁甲布面颜色也不尽相同,其颜色有红色、褐色、蓝色等,领军将校颜色也与基层兵士的不相同,其颜色是否与官阶有关 尚待考证。边军手臂所戴臂缚也是有明代特色的护具,根据《四镇三关志》和《武备志》中 所绘制的插图以及记述,臂缚是用皮革或是 绳索将每个甲片串联在一起,每一副用净铁十二三斤,钢一斤。加工制成之后重五六斤, 以熟狗皮钉叶,皮绳作带。

▲ 图2 《平番得胜图卷》局部《原任守备张应祥》

明军使用的罩甲,分甲片编缀和纯布料两种。甲片编缀的罩甲形如对襟短褂,有腿裙无披膊,多为将校穿着 ;纯布料的罩甲最早只有兵士使用,后来逐渐成为明朝普通百姓的一种穿着。

中、下级官兵甲胄形

《平番得胜图卷》着布面铁甲的多为中、下级军士,将校多穿罩甲。由于明代棉花种植普及,加之其制作工艺相对简便,明边军布面铁 甲的普及面就更加广泛了,如《原任守备张应祥》 中所示冲锋杀敌的骑兵,所穿甲胄形制基本一致,均为布面铁甲、有红色盔旗的铁盔、金属 臂缚,脚穿靴。

▲ 图3 中、下级官兵形象复

相比较于将校所着的甲胄,这些军士的甲胄纹饰比较朴素,基本没有装饰性纹饰和图案。但即使是这样,边军中、下级军士的装备在整 个明代军队中也是比较高规格的。明代非边军的士兵一般只能穿履而不能穿靴,《平番得胜图卷》中的下层军士虽没有装饰华丽的甲胄,但也全部穿靴作战。此外结合《宝宁寺明代水陆 画》《倭寇图卷》等明代绘画,以及明代刻本版画中明代非边军军士的形象,基本都是手臂没有臂缚保护,头部较少戴铁质兜鍪,而多用头巾、 毛毡替代,可见两者在装备上的优劣和差异性。

从形制上来讲,《平番得胜图卷》中边军铁盔的形制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元代铁盔的样式, 在头盔的前沿装有眉庇,两侧有宽大的顿项, 盔顶有插缨饰。对比首都博物馆西藏文化展中展出的元代白兰王兜鍪,可见两者高度相似之处。但画中明军的铁盔于两个耳朵上方处有设遮耳。

▲ 图4 从左到右:首都博物馆展出的白兰王铁盔   《武备志》中的兜鍪

传统甲胄对面部防护相对不足,元代甲胄面部的防护得到了显著提升,主要采用了2种方法 :佩戴面铠和加大顿项的面积。明代的兜鍪即继承了加大顿项这一特点 :顿项非常宽大, 能够遮住脸部和颈部。但结合明代所著《武备志》 中的兜鍪形制和《平番得胜图卷》中所绘,盔 下的顿项并不是只有护住两颊这一种,也有只 护住后脑与脖颈而不护住两颊的顿项。

将校甲胄形

《军门固原发兵》是整个图卷中比较能够集 中体现将校甲胄的一部分。在这个场景中,左右两边分列旗牌官,中间跪拜着众将官。图中 反映出的将校头盔形制,与中、下级军士较为相似,都有遮耳、红色盔缨、红色盔旗和顿项, 不同之处在于顿项并没有钉上铁钉,而是缀有铁甲片。

明代军中设有旗牌官,专司令旗、令牌, 一般穿齐腰甲或布甲,戴明盔,明中期著名将领戚继光就曾在军伍生涯的初期担任过总旗牌官。明代的齐腰甲种类很多,《明会典》中记载的齐腰甲就包括 :红漆齐腰甲、水磨齐腰钢甲、 红绒绦穿齐腰明甲、匙头叶齐腰明甲、青棉布 绳穿齐腰甲等。《军门固原发兵》中旗牌官身穿着及腰的齐腰甲,一般为圆领或方领,图卷中多为圆领,其甲身缀满甲片。

▲ 图6 《平番得胜图卷》局部《军门固原发兵》

旗牌官不佩戴臂缚,胸前挂有一圆形令牌, 牌头为蓝色荷叶形,牌面外镶黑边,中间朱红色, 令牌后用黑色线绦斜挂在胸前,手则持蓝色令 旗。明代的令旗多为湖蓝色、三角形,上书一 个“令”字,如《王琼事迹图》中旗牌官及《出 警入跸图》中锦衣卫手中的令旗。旗牌官下半 身着战裙。《军门固原发兵》中的旗牌官战裙颜 色有绿、红、蓝三种,其是否与官阶有关也尚 待考证。两幅图的裙身都比较宽阔,有的有纹饰。

有明一代,总兵、副总兵一般由公、侯、伯、都督担任,本身并没有品级。总兵挂印称“将军”的,在各地称法不同,如云南称“征南将军”,大同称“征西前将军”,湖广称“平蛮将军”。《军门固原发兵》中总督位前跪拜中最前者当为总兵孙国臣,他上身着鱼鳞叶齐腰明甲,双臂带臂缚;下身着红色曳撒,其上有金色云蟒纹样;兜鍪盔顶有红缨,顿项、护耳与甲相同,缀有鱼鳞叶甲片。

孙国臣所着鱼鳞叶齐腰明甲是一种明甲, 其背面有护心镜。明甲是相对“暗甲”的一种甲。明甲的保养与修护费力费时费钱,甚至被明人评为“最费而无用”的甲衣。但明甲衣甲鲜明, 给人以一种视觉上的威武雄壮之感。明代中后期,明甲基本上是京城仪仗卫队、高级将领和少数尖刀部队所穿,大多数临阵的兵士都穿更 易维护、成本更低廉的暗甲。

《原任都司张九功》中指挥众兵士攻打叛军、 身着罩甲、身后有亲兵的将领当为都司张九功。从图卷上来看,张九功身穿对襟长身甲,上缀甲片,内着曳撒,双臂有臂缚,兜鍪同其他边军类似。曳撒是类似蒙古质孙服的服饰,可能源于元代,也是明代男子常穿的服饰,其特点 是交领、窄袖、衣长至膝下。图卷这件曳撒上有云蟒纹样,蟒纹同龙纹相似。关于金色云蟒纹样,《明史·舆服志》记载“其形制如曳撒, 于左右绣蟒,系以鸾带”,属公服一类,《平番得胜图卷》中的这种情况,当为将公服穿在甲胄之下。明代中前期严格规定,蟒纹服饰只能 赏赐给有功的文武大臣、属国国王或部落首领, 但中后期常出现僭越的现象,且屡禁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