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函有帝皇之宅,河洛为王者之里”,洛阳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宅京于此。在邙山与洛水之间的伊洛平原上,分布着五大都城遗址,金器、鎏金器物主要发现于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城三座城址内外及邙山墓区。战国时期的金器、鎏金器物主要出土于东周王城内西部、西北部贵族墓葬区,汉代的主要出土于汉魏洛阳故城外西部及邙山墓区,曹魏时期的主要出土在邙山墓区,唐代的主要出土在隋唐洛阳城外东部及南部墓葬区。

1979 年洛阳西工区西小屯出土的战国中晚期错金银铜鼎,通高 16.5 厘米,腹径13.2厘米,重 1205 克。鼎由盖、器合成扁圆球形,三蹄足。盖正中有一铺首衔环钮,两旁各有一只鎏金蟾蜍,鼎口沿一侧有一极少见的短管流,双附耳,盖顶、口沿、短流及附耳上皆为错金银三角云纹,盖中及鼎腹部饰以银为瓣、以金为芯的四瓣花。整个鼎不仅纹样图案对称、工整,而且嵌金银对称和谐,装饰华丽,造型精巧玲珑,是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品。

东汉鎏金铜羽人 1987 年出土于洛阳机车工厂 C5M346,高 15.5 厘米,底径9.5 厘米,重 1495 克。青铜羽人通体鎏金,制作精美,呈跽坐状,双手合抱一前方后圆筒形器。羽人面目奇特,大耳出顶,深目高鼻,下颌有短须,发披于脑后,身穿束带紧身长衣,肩后翘起双翅,腿部亦雕刻成羽翅造型,全身刻有线条纤细的羽纹、卷草纹和云气纹。双手所持筒形器内部中空,上部无盖,筒形器饰三角形及云气纹,显得华丽奇幻。

2012 年 7 月,洛阳衡山路北延长线北魏墓出土金币一枚,正面为拜占庭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正面像,背面为维多利亚女神站像,有铭文,直径 0.21—0.22 厘米,厚 0.16 厘米,重 2.8 克。这种拜占庭金币的发现,印证了当时丝绸之路上中西交流的频繁程度。

洛阳关林大道练庄段开元八年 (720年)唐墓出土过鎏金铜龙一条,通体鎏金,直立状。头向右,张口,吐舌,目视前方。颈部修长,前肢右腿直立,左腿稍向后蹬,后肢右腿稍弯曲,左腿向后蹬。前后肢均饰有鳞片,三爪。躯干正中有龙鳍延至尾上部,躯干通体饰有鳞片。尾向下,尾尖向上卷起。长21.8厘米,高12.8厘米。

洛阳唐永泰元年(765 年)神会和尚身塔塔基出土过一件唐鎏金狮子长柄手炉。分炉身、炉座、炉柄三部分。炉身为折沿,深腹,平底,杯形。炉座置于炉身下,为花瓣轮盘形,用铆钉与炉身连为一体。长柄一端弯曲的底端部上有一蹲坐于莲花宝座上的鎏金狮子。全器造型精美别致,高 8.4 厘米,长 40.6 厘米。

伊川鸦岭唐齐国太夫人墓(824 年)出土过金盏一件,海棠花形,侈口,四曲间有突棱,圈足。碗内底部中心錾火焰珠,双鱼环绕,水波纹地,其外饰宝相莲花纹一周。器外平素无纹饰。口径8—13.8 厘米,高 3.3 厘米,圈足高 0.75 厘米。

以上几件器物的形制、结构、工艺代表了洛阳地区发掘出土的同类器物的较高水平。整体来看,洛阳地区发掘出土的金器、鎏金器有如下特点 :时代多为战国以后。汉、魏晋时期,受外来文化影响,金银制作工艺持续发展,在器型、图案等方面不断创新,内涵丰富,既有中原传统风格,又具有西方色彩。而到了唐代,洛阳作为当时的东都,交通便利,贸易繁荣,手工业发达,金银器制作水平空前提高:一是种类多,有盘、碗、杯、壶、瓶、盏、盒、锅、铛、勺、钗、簪、镯、银饼、银铤、金简、金银货币等 ;二是装饰纹样华丽繁缛,变化多样,錾刻精细,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追求雍容华贵的时代风格。尤其是金币的发现是东都洛阳与东罗马等国家经济、文化往来的历史见证,再现了唐代洛阳海纳百川、商贾云集、盛世繁华之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