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 年 9 月,宿白教授带着我和丁明夷到龙门石窟进行毕业考古实习。2018 年 2 月,宿白老师仙逝,恰是我到龙门石窟实习 55 周年。特发表此文以示悼念。

窄缝现佛足迹

1999 年我即将退休,可是心里一直有个疑问没有解开 :东山擂鼓台南洞南侧山岩缝隙中似乎有花纹雕刻。伸手去摸明显有感觉,但是缝隙仅仅有 15 厘米高,头伸不进去也看不见。为了弄清真相,约在五六月间请曹光祥同志细心作了拓片。

▲ 龙门石窟佛足印拓片

拓片显示,这是一幅未完工的佛双足印, 长 48 厘 米, 足 跟 部 宽 39 厘米。右足轮廓线基本完整,左足只存足跟部,每足前后部各有一个法轮,法轮为两个同心圆,饰以放射状条纹。形象及风格与南印度纳加尔朱纳康达(Nagarjunakonda,印度南部佛教圣地,亦称龙树穴)石刻佛足印接近(3—4 世纪)。该佛足印脚趾向下,其下部还雕刻有佛塔(Stupa,崒堵波)及护法二狮子。现场考察判断,龙门石窟的这条缝隙原来高度在 60—70 厘米,工匠可以把头伸进去工作,后来遭遇剧烈地震塌方而成如今样貌。与佛足印毗邻的擂鼓台南洞是一座大型洞窟,平面方形,高 6 米,主尊是密教大日如来佛(擂鼓台南洞的宝冠佛)。据拙作《龙门唐窟排年》确认“擂鼓台南洞的完工也在天授年间(690—692年)”。该窟同样留有地震遗痕,覆斗形窟顶局部崩坍剥落,前壁南侧崩坍。地震时,正是擂鼓台南洞完工的前夕。该时期确有地震载于史籍,《新唐书·五行志》记载,垂拱四年(688 年)“八月戊戌,神都(即洛阳)地震”。

据记载,佛足印发现于北印度、南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龟兹(中国新疆)等地。在古代印度“佛足印”崇拜早于佛像崇拜。其中,在南印度安得拉邦贡土尔县西 29 公里的克里希纳南岸阿马拉瓦提遗址(Amaravati),出土了著名的《妇女礼佛》浮雕,高 40.6 厘米,时间在公元 2 世纪中叶。该图就是用“佛足印”代表释迦牟尼如来,有四位妇女以五体投地礼虔诚作礼拜。

1982 年,日本古董商从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斯瓦特(Swat)山谷挖掘出大型佛足印雕刻(公元 2 世纪,即贵霜帝国迦腻色迦大王时代,重 226.8 公斤)。斯瓦特山谷属于古代乌仗那国(Udyana),是犍陀罗雕刻艺术中心之一。此件雕刻是已知年代比较早的佛足印造像。2015年辗转日本东京运往美国纽约,拟以 100万美元拍卖,被美国警方查获,并于2016 年 4 月移交巴基斯坦。

“万”字纹奥秘

从考古类型学分析,更早的佛足印应该是印度国宝雕刻佛足印。其中一件双脚上的万字纹是顺时针旋转 ;另一件左脚上万字纹顺时针旋转,而右脚上万字纹逆时针旋转。斯瓦特山谷佛足印双脚上的万字纹是顺时针旋转 ;纳加尔朱纳康达的佛足印左脚万字纹逆时针旋转,右脚万字纹顺时针旋转。在中印度及南印度,“万”字纹正反旋转都是表示佛法永存。但是在西北印度、克什米尔及西藏地区,由于苯教(Bot)早已使用(约在公元前 3 世纪)逆时针旋转的万字纹。所以,佛教只能使用顺时针旋转的万字纹了。两者有严格区别,不能混淆。

“万字”(Svastika)符号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是彩陶器纹饰,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青海宗日文化陶器上就有万字纹,距今4000年以上。有些学者认为,万字符号起源于印度佛教,显然是不正确的。

古印度佛足印

▲ 释迦牟尼踏石足迹

玄奘《大唐西域记》中“摩揭陀国·如来足迹石”云 :“如来所履,双迹犹存。其长,尺有八寸,广余六寸矣。两迹俱有轮相,十指皆带花文。鱼形映起,光明时照。”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云:在摩揭陀国(即今印度比哈尔邦之巴特那),如来临涅槃前所履大方石“石上有佛双迹,长一尺八寸,广六寸。两足下有千辐轮相,十指端有万字花纹及瓶鱼等,皎然明著”。

据报道,1980 年代在陕西铜川市玉华山山沟发现佛足印残破石刻,高 66 厘米,宽 72 厘米,大约是原件的三分之一。该石刻脚心部刻千辐轮,大指刻三钴纹,二指刻双鱼纹,四指刻宝瓶纹,五指刻宝螺纹。1999 年,又在玉华寺肃成院遗址出土了佛足印残破石刻的题记部分。题记云“佛迹记。摩揭陀国波吒釐城,释迦如来踏石留迹。奘亲观礼图”,学者们据此推断这是 659—664 年间玄奘法师所作取自印度的佛足印。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法显游历印度(399—412 年)时在摩羯提国巴连弗邑(即玄奘所记之“波吒釐城”)参拜,并没有提及佛足印。是否当年还没有雕刻佛足印?不得而知。他指出,在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王城北及南山顶有“神足”迹。宋代赵汝适《诸蕃志》记载,细兰国“山顶”(亚当峰)“有巨人迹长七尺余”。

玄奘(600—660 年)是洛阳偃师县滑城河村人,出家于洛阳城南净土寺。他于645年西游归国后,两次上书唐太宗、唐高宗皇帝(贞观十九年、显庆二年),请求回家乡少林寺修禅、译经,被两位皇帝婉言谢绝。十三年后,唐高宗在玄奘家乡滑城河村招提寺竖立了王行满书《大唐二帝圣教序》石碑,以示优渥。此碑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移至偃师县城文庙,“文化大革命”中被砸碎,今仅存碑首及碑身局部。据此推测,龙门石窟“佛足印临摩本”完全可能是玄奘法师从印度携回并提供给龙门寺院的。

龙门石窟雕刻的佛足印是我国已知石窟中最早的、玄奘从印度携回的佛足印图像,具有独特的意义。可惜只是初稿并未完工。

我们在河南巩义青龙山慈云寺找到了大明天顺四年(1460)所刻的《释迦如来双跡灵相图》,该图“说明”称这是仿洪武丁卯年(1387)长安卧龙禅寺图重刻,“玄奘法师亲往西域求教,亲获瞻礼图归,进呈太宗皇帝。奉敕刻石供养。以广传焉”。据此可知,玄奘归国后此图曾经广泛传播。

我们比较两图发现有较大差别,《龙门图》两个法轮,前脚掌的法轮大(直径 15 厘米),后脚掌的法轮小(直径 11厘米),饰以放射状条纹 ;而《长安图》,脚心部法轮直径 9 厘米,脚跟法轮直径 4厘米,饰以莲瓣纹。由于《龙门图》早于《长安图》699 年,所以我们认为《龙门图》更接近玄奘图原型。况且,《长安图》在印度及周边地区从未出现过,它应该是唐代以后中国僧人的艺术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