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河流域,驴在新石器时代就被人类饲养,在日常生活生产、军事战争和丧葬文化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诸多考古发现和文学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探究竟的重要线索。

古代西亚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相对肥沃的土地不仅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人类早期文明,也是当地动植物的天然乐园,包括羚羊、野牛、野驴等在此栖息。其中,驴在古代两河流域先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农业耕作、生产运输,乃至早期战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什么是驴?

古代两河流域先民驯养动物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进入农耕定居生活并开始饲养动物。他们驯养的家畜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主要用于农业耕作和生产运输,以牛和驴为代表;另一类主要提供肉、蛋、奶、毛等衣食用度,以绵羊和山羊为主,辅以鸭、鹅等家禽。猪肉在当地并不是主要的肉食品,鸡也是直到公元前一千纪才普及起来的。此外,当时的很多家庭也会养狗,用于放牧牛羊和看家护院。

在公元前五千纪,犁的发明催生了饲养大型牲畜的需要,牛首先被用来犁地,并成为早期唯一的拖曳牲畜。公元前四千纪晚期,出现了用驴拉车的例子。与牛相比,驴的饲养成本更低,圈养空间也不大,因此尽管应用于农业的时间晚于牛,却逐渐成为田间播种犁地、家庭拉磨驮运的主力。

对古代两河流域的个体家庭来说,驴是他们重要的私有财产,是衡量家庭富足程度的标志之一。在苏美尔语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恩基都与地下世界》中,恩基都与吉尔伽美什论多子多福的问题时,提到“拥有四个儿子的人,像拥有四头套上轭的驴子一样开心”。对古代两河流域的国家和神庙等大型机构而言,驴是他们所经营的牧群中重要的一项。

驴背上的战争

战争是古代两河流域人民的生活常态,开阔的平原及发达的内河和海上交通为战争的展开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古代苏美尔人最早发明了轮子,公元前三千纪战车的发明与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战争的形态。在战车发明之初,由于没有马匹,聪明的苏美尔人使用当地的野驴作为牵引动力。驴子拉动战车,在战场上驰骋,配合步兵冲锋陷阵,一度成为战场上耀眼的明星。

时人论驴

相较于牛、羊等其他牲畜,驴的个性更为突出,既有吃苦耐劳的一面,又有桀骜倔强的一面,因此驴经常出现在古代两河流域的各类文学作品中。不同文学题材刻画的驴子形象不尽相同,反映出时人对驴子的复杂感情。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学包括寓言、谚语、训诫等,其中有很多关于动物的寓言,涉及狗、牛、驴、狐狸等三十余种动物,每种动物都拥有各自鲜明的性格特征。驴在这些文学作品中一般以反面形象出现,其叫声大且难听、懒惰、不听话等特点经常成为抱怨的对象。在《舒如帕克的教诲》中,父亲向儿子传授人生经验时说:“不要买一头乱叫的驴,那会撕裂你的腹部”“不要在收获的季节买驴,那会使你一刻不得闲”“不要买一头野驴,它只能活一天”“品行不端的驴子会挂着它的脖子(不干活)”。谚语中出现的驴包括“驴是要听命令的”“我的驴子不是注定跑得快,而是注定会叫”“驴主人刺穿乱叫的驴的鼻孔,让它站起来快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