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中,字叔平,号城南老人,安徽黟县人,清末民国时期的古籍收藏家和文献学家,一生收书颇丰,且有著作留存,但数量不多,有些已几不可见。关于其生平,依张秀玉著《文献学家王立中的生平与学术考述》一文,并依王立中相关题记中记述,“王立中出生于清光绪八年(1882),家中在乐平开了一家杂货店。待收入渐丰,便令其回黟县,拜徽州大儒程朝仪为师,意在读书入仕”,与清末著名理学家胡元吉为师兄弟,并共同编撰了先师《征君程抑斋先生年谱》。王立中尤好收藏,清末和民国时期,依靠家中较强的经济实力,曾大量购入书画作品,安徽博物院有其钤印可确定为其收藏或经手之古籍270余部,其中又有180余部记有王立中手书题跋,内容或是记述文脉传承和名人掌故,或是记录购书的坎坷经历以及发现珍本时的喜悦之情,或是对古籍内容和作者的评价,不一而足,本文即从三个方面对王立中题跋进行简述。

同邑乡贤著作搜集与评价

王立中一生留心收集同乡名贤著作,为得珍本,有时往往不惜重金,即便如此,得之也仅十之二三,故而倍加珍惜。对于颇有价值的古籍,王立中在题跋中不仅会标注古籍来源,还会梳理著者生平、文章内容等,读之颇有文人风骨和生活气息。

程朝仪是清末黟县人,一生致力程朱理学的研究,著作颇丰,王立中作为他的学生,对其作品的收集不遗余力。其收藏的程朝仪著《四书改错改》第十册卷末有一跋,言:“先师姓程,名朝仪,字仲威,晚以字行。遗著数十卷,手稿若干册。其子希濂,晚年荒唐,斥卖殆尽。去夏下世前,此以贱价买得者,时时持来求易,计先后收得手稿《改》四十卷十册、《颜学辩》八卷四册、《逸士吟》二卷一册、《杂稿》一册(内分《抑斋杂记》《呓语》《论孟偶见》,俱不全)。”该书未见刻本,且书中有批点、校改、删除痕迹,应是程朝仪手稿,为王立中所珍藏,方得以存世至今,弥足珍贵。

▲ 《聊复尔集》 王叔平题跋

鲍元俍,字质翁,黟县鲍村人,与王立中同邑。《聊复尔集》题记中介绍了鲍元俍祖孙三代的著书情况,也可作为鲍元俍、鲍宽、鲍爽三人生平介绍的补充。“罗氏序署嘉庆二十三年,时先生犹健在,以此知己卯为嘉庆二十四年,由此上推,实生于乾隆五年庚申。同卷又有《赠内诗》,自注:壬午元日,则属道光二年,时年已八十三矣……子二,宽号经畬,卒在先生前,集卷六得宽遗稿诗,仲子吾家秀,名宽,字剑仙,著有《樵唱小稿》,程鸿诏序载《黟县三志·艺文》,其诗予未见。爽经商,此集为其所刻。孙,桂孙,字古香,从邓石如游,善篆刻,有《石鼓全文》《紫薇塾印谱序》。”王立中直言自己三十年来尤好收集古籍,对同乡文献更是留心,却仍有未见之书,恐日后更是不能得见了,对此亦颇感慨。

购书经历记述

王立中有时会将自己的购书经历记录在题跋中,一是叙述购得此书的艰辛过程,二是注明该书流传,三是吸取经验教训、引以为戒。通过王叔平的记录,可以知道古籍的流传次序,曾被哪些藏书家收藏,也为判定古籍版本提供了依据。对于王立中在题跋中提到的古籍价格,也可作为当时物价情况的一种体现,信息量颇大。

▲ 《黟县志》王叔平题跋

《黟县志》从明代至民国共七个版本,在王立中看来,窦氏纂修顺治本,上承业已散失之正德本,在清初战事未平之时,即注意收集文献资料,使黟县地方史实得以记录、流传、考证。王叔平题跋中写道:“黟县有志,始于明正德十五年,许渊等纂修之,本叶相当,序之载于此志,艺文久成,广陵散绝,不可复见。推而次之,则顺治窦志最旧矣……康熙二十二年王景曾纂四卷,亦罕见。复次则乾隆志,时刘海峰官学博实,主其政……再次则嘉庆志,俞理初先生曾兴纂修,今连同治程伯敷先生所修者,谓之三志。最近有四志,其体例为程恭甫先生所定,中途病逝……”

王立中家境虽称得上富裕,但有时也会因为书籍价格昂贵,在节衣缩食购得后,生出些许感慨。其题跋曾记述:“徐氏著有《休宁碎事》十二卷,及此《节序日考》四卷,俱极罕见,惟《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乙编续编》两书俱经著录。予架上《休宁碎事》仅存一函三二卷,顷斥法币三元收此本。山中书价稍旧者亦不廉矣……书日富而腹日俭,可耻也。又记。”王立中也曾有购书被骗的经历,有人“以书一担见售,每百斤三十元”,后查,多为废八股,记于书中以做警示。所记购书金额也可作为民国三十年前后黟县古籍价格的参考。

所购古籍版本判定及读书心得

王立中对古籍版本判定也多有留心,且因其收藏古籍颇丰,其中不乏同一古籍多个版本,便可两相对比,记录版式、内容、纸张等方面的异同,为其他缺卷、缺叶的相同古籍版本判定提供线索。将读书心得记于书中,一可随时翻阅、随时记录;二可与书中内容相结合,及时记述所感所悟,形成观点。

▲ 《陶靖节集》王叔平题跋

《陶靖节集》是晋代诗人陶潜的诗文集,王立中将此万历本与旧藏明天启毛晋绿君亭刻本及清康熙吴瞻泰辑《陶诗汇注》相对比,指出内容之缺漏、异同,为后人判定各版本《陶靖节集》提供依据。“旧藏陶集有毛晋绿君亭刻本及吴瞻泰汇刻本。总论前失六叶,架上苏写十卷本,桐城徐氏刻十卷本,俱无总论,无从抄补。据陶澍《靖节先生集注》,此仿元李公焕本,卷端应有‘笺注’二字。总论中无东坡‘不取微生高’一条,多朱晦庵二条、陆象山二条、魏鹤山一条。以梁昭明序及传冠首,次采辑诸家评陶为总论,是此本前失梁序及传,又总论六叶。”

▲ 《老子道德经》王叔平题跋

《道德经》是一部哲学著作,对中国的政治、思想、宗教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历朝历代都有对《道德经》的解读,民国学者也试图将其与西方的哲学思想相对比。王立中对此颇有微词,认为中西文化和思想或有相通之处,但不必一一对应,还应根据实际,以中国政治、文化研究中国哲学,以西方政治、文化研究西方哲学,或不致失去其原有的历史意义。“……古今东西圣哲建言,有必合者,有必不合者,殚思渺虑、上天入渊,官能思想不能过异,此必合也;因时因地、如有环境之不同,而一贯之主旨自异,此必不合也。解者不妨互相印证,互相发明,取譬焉更益显豁,挹注焉尤益明白其归宿,则必仍以老子还老子,佛陀还佛陀,否则不失之矫诬,便失其历史意义,古今中外固无此重规合矩之学派也。”

王立中早年师承程朝仪,原想通过科举考试入仕,然而随着科举制度的取消,入仕一途受阻,后又入安徽高等学堂读书,这些学习经历,为其之后鉴藏古籍、判定古籍版本、品评古籍内容奠定了基础。通过多年积累的收藏经验,王立中在古籍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音韵学等领域都有所建树,曾在《学风》杂志发表论文,并将记于各书中的题跋,拣选珍本佳作,以《城南草堂曝书记》整理出版在《学风》上,安徽博物院藏有单印本。今将安徽博物院藏之王立中古籍题跋中,较有代表性的条目略做整理、分类,开列于此,或可见其学术成就之一斑,也为研究其生平、著作、经历提供一些思路和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