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取自自然,自带灵气,独有其气质和性格。木,质感温润,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硬度、纹理及独有的木香。木作为建筑材料与砖、石、灰等传统建筑材料相比密度小而抗弯、抗拉强度相对较高,又易于手工加工进行组装,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大的灵活性[1]。如名贵的金丝楠木生长周期漫长(成为栋梁材至少两百年以上),其纤维结构细密,纹理直长,特有淡雅香味,作为建筑材料有不易变形、开裂、耐腐蚀、抗压等特点,故宫中多用此木作为主要建筑构件。

▲ 斗拱雕花拽枋

木材作为受力构件或装饰构件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广泛运用,在完成功能要求的同时经过雕刻美化处理还具有装饰作用如雕花隔扇、槛窗、花罩、天花、雀替、月梁、瓜柱等,在结构、功能、艺术审美方面达到协调统一的效果。木构件——雀替就是典型例子:雀替(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通常被置于建筑的横材(梁、枋)与竖材(柱)相交处,作用是缩短梁枋的净跨度从而增强梁枋的荷载力;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向下剪力;防止横竖构材间的角度之倾斜。其形好似双翼附于柱头两侧,而轮廓曲线及其上油漆雕刻极富装饰趣味,为结构与美学相结合的产物。明清以来,雀替的雕刻装饰效果日渐突出,有龙、凤、仙鹤、花鸟、花篮、金蟾等各种形式。

▲ 鳌鱼雀替

木构件的雕刻工艺和内容形式备受观赏者的喜爱。雕刻手法、表达内容、形态因建筑功能、等级、历史审美、地域风俗等因素而变化多样。雕刻手法可分为阴雕、浮雕、圆雕、透雕、透空双面雕、通雕,阴雕又称为阴刻或者沉雕,即凹下去雕刻的一种手法。浮雕,又可以称之为阳雕,是雕塑和绘画相结合的结果,使雕刻图案浮现于材料表面,靠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一种三维效果,一般供一面观看。圆雕,也就是立体雕,就是360度全方位雕刻,可从各个角度观察,具有三维空间艺术感。透雕,又可称之为镂空雕,即在浮雕的基础上,保留突出的图案并将内部进行镂空,使整件作品更有奇妙的效果,更加的灵动,有视觉冲击力,也可展现出较高的雕刻功底。透空双面雕,其实是透雕的一种,就是两面的图案相同或者不同,正反皆可以雕刻,显得奇妙多变,也需要巧妙的创意构思。通雕,由浮雕、透雕发展而来,可以多层次的进行镂空雕刻,重重叠叠,多层次多样化,从而使得作品更加的华丽,让人赏心悦目。

▲ 格窗

▲ 垂花柱底面雕花

雕刻内容方面,皇家王室多以团龙、飞凤、立鹤等内容凸显皇权等级、祈求祥瑞,寺庙多以宗教人物、图案、法器营造宗教氛围,民居建筑在不逾越规制的前提下集屋主与建筑工匠之奇思妙想,内容更为多样丰富、生动活泼。常见的蝙蝠就是“福”的谐音,五只蝙蝠环抱寓意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在石屏陈氏民居勘察时,其过厅前檐格窗上仅在四角雕有蝙蝠,只四福,究竟缺一福?后有老者解释第五个福就是看蝠(福)的人,“福在眼前”。麦穗和鹌鹑谐“岁岁平安”,喜鹊站在梅花枝上意为“喜上眉梢”,荷谐音“和”表达和睦、和谐。以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兽麟、凤、龟、龙寓意太平盛世、如意吉祥、健康长寿、民族昌盛;用植物特点对应品德志向,如梅兰竹菊,分别代表着高洁、清逸、气节和淡泊四种品格……

▲ 牡丹

▲ 莲

▲ 狮子

▲ 螃蟹

▲ 花罩故事主题雕刻

中国人自古崇拜自然热爱自然,从自然中选择木材用于建房,并在构件上刻画有寓意象征的植物、动物,如同置身于自然,从自然中感悟生活、人性、平衡,再回归自然回归平静,这样的“家”就是中国人追求的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