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庆山寺地宫出土三彩南瓜vs南瓜

唐代盛行三彩器物,可你见过这样的三彩南瓜吗?这只三彩南瓜是庆山寺地宫出土的仿生器物。

它被深埋在地宫中,隔绝氧气,即使历经千年,仍然保持夺目的色彩。我们能看到它真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它的釉色艳丽莹润,腹部鼓起,从头到脚有瓜棱状的线条,跟真的南瓜颇为相似。

唐代有啥瓜?

如果你穿越到隋朝之前,你只能吃到像桃子,李子,梅子,葡萄这样的水果。像南瓜这种看似老早就有的瓜类,不是国产的,而是随着中外贸易交流带来的新品种。

我们今天吃到的很多瓜果,跟丝绸之路是分不开的。这个时期,不仅南北朝以来因战乱而中断的部分得以重修,而且还开通了天山的一段。无数世界各国的商人、旅游爱好者们从长安(今西安)出发,经甘肃河西走廊、至新疆,过天山南北到中亚,一路到中东地区,另一路到欧洲,有的人甚至还到达了印度。

丝绸之路的开通,大大缩短了世界距离,促进了文化交流。同样也让吃货们有机会大饱口福。从丝绸之路来传入了大量瓜果,比如来自西亚的无花果、来自尼泊尔的菠菜、来自中亚的开心果、还有来自非洲的西瓜。虽然西瓜是宋代才开始普及,但唐代就已经传入中国。

唐诗中所说的瓜,除非特别指明,否则就是甜瓜,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哈密瓜。唐人还把它们按照特点划分了类别,有“御蝉香”、“抱腰绿”、“淀脚绢”等等。哪种瓜最甜呢?那还是要数河南开封的淀脚绢,可称得上是当时的一绝。

当时的甜瓜,在大街小巷都能见到。比如王维就曾在《老将行》里说,“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唐代没有冰箱,无法保鲜。要是从丝绸之路把瓜运回来,没有几个月是绝然不可能的。那么唐代人是怎么吃上瓜的呢?

李贺在诗中说“桃胶迎夏香琥珀,自课越佣能种瓜 ”。从诗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已经出现国产瓜种植了。

什么时候普通的老百姓才吃上了西瓜?

▲ 唐 三彩西瓜

陕西博物馆藏

虽然唐代已经有西瓜引进了,但真正普及还是要到宋代。随着宋室南渡后,西瓜逐渐成为中原地区的常见瓜类。出使金国的洪皓在自己的旅行笔记《松漠纪闻》里详细描述了当时西瓜的口感,“西瓜形如扁蒲而圆,色极青翠,经岁则变黄,其贬类甜瓜,味甘脆,中有汁尤冷。”

既然瓜类水果在市场上这么受欢迎,有商业头脑的陶瓷设计师们开始对瓜果类产品进行仿生制作。或抽象,或具象不一而足,大受欢迎,成了当时的爆款。自此,这股“最炫瓜棱风”绵延数代而不息。《宣化辽墓壁画》 中,就画有古人使用瓜棱器物的场景。

▲ 《宣化辽墓壁画》 局部

可见从古至今,中国人都是瓜型器物的强烈爱好者,也算坐实了“吃瓜”群众的美名。

仿生瓜棱

仿生瓜棱器物的大量出现是受到了当时出现大量的海外新瓜果品种的影响。宋代人特别喜欢效法自然。那么,仿生瓜器型是怎么做的呢?

▲ 北宋 耀州窑银扣青釉瓜棱刻花钵

仔细观察瓷质瓜棱器物的表面,我们可以看到一圈一圈的拉坯痕迹,很有可能是先拉一个正常弧度的器物,再等坯体未干之际,用类似竹刀的器物按压一下形成的。而这种多曲线的形状,材质越薄,出来的最终效果越好,更符合原材料是金属薄片的金银器锻造。

▲ 唐鎏金山水纹银杯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或许,这种“多此一举”的方式是借鉴了金银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深入研究一下。

陶瓷生产,要想做到量产和推广,要做到这么几步。Done、Better、Cheaper。先完成、再改进、最后让它的成产成本变得更便宜。后来,古代的工匠们采用了模印的方式,先做好模具,然后把拉好的泥胎印上去,像流水线操作一样,就可以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了。

技术的支持+市场需求=瓜棱器物在当时的大规模生产,各个窑口都生产过瓜棱的经典器物。

▲ 南宋 郊壇下官窑海棠式瓜棱瓶

鸿禧美术馆

▲ 影青瓜棱粉盒

台北故宫藏

▲ 影青瓜棱瓶

剑桥大学博物馆藏

▲ 绿釉弧线瓜棱连盖执壶

玫茵堂藏

▲ 宋 耀州窑青釉瓜棱式钵

▲ 宋 青白釉花口三层盒

估价:150,000-180,000 港币

2017年佳士得

虽然瓜棱的陶瓷器物无法完全展示形态各异的瓜果的原貌,也无法完全表达古人对自然的喜爱。但是能把自然界中的美抽象成好看的器物,把美和艺术融入生活,就是人间最值得快乐的事。

今天,你吃瓜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