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始建于十六国,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丝路岁月:大时代下的小故事”展览中,“沙州佛子”版块介绍了建于唐代晚期的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的洞窟主人洪䛒高僧。本文由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副部长张元林研究员主讲,以“从敦煌日、月神图像看丝路文化交融”为题,从敦煌壁画的图像见证丝路岁月的精彩。

敦煌壁画中的日、月神图像巡礼

敦煌石窟有一百多个洞窟绘“日月神”形象的图像,这些图像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种,是中国传统的日轮、月轮;第二种,是莲华座上的日神、月神;第三种,是乘马的日神和乘鹅的月神。

这三种图中,以第一种数量最多,第二种次之,第三种最少,有些画面以不同类型的日、月神“混搭”,呈现“多元性”的特色。

一、中国传统的日轮、月轮

中国古籍中,可见许多以鸟、兔、蟾蜍代表日神、月神的记载。

《山海经・大荒东经》,以“鸟”代表日神:“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楚辞・天问》,以兔代表月神:“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淮南子・精神训》,以“蟾蜍”代表月神:“日中有鵕乌,而月中有蟾蜍”。

东汉张衡《灵宪》写到:“日者,阳精之宗。积而成鸟,象乌而有三趾。…月者,阴精之宗。积而成兽,象兔。…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蠩”,这些记载都是以鸟代表日神,兔、蟾蜍代表月神。

但是,学者季羡林先生,根据《全传大唐西域记》的记载,认为“月中有兔”的传说最早起源于印度,他说:“根据这个故事在印度起源之古、传布之广、典籍中记载之多,说它起源于印度,是比较合理的”。佛经中也有相关记载。

善无畏译《尊胜佛顶真言修瑜伽》:“日天子并后。乘五马车。两手把开莲华坐圆轮……门东面月天子并后。乘五鹅车。手执风幢上伏兔。坐白月轮中…”

在埃及的艺术中,也会见到红色的日轮中,有着鸟身牛头的图像。这类图像的相似性,可视为一种“文明的偶然性”,很难明确定论各地起源的先后。

以一个圆圈中有鸟表现日轮,用玉树表现月轮的方式,自汉代已形成固定模式,因此敦煌壁画中的此类日轮、月轮,可以视为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

敦煌的画工在绘图时,也并非只是将中国传统日、月图像完全模仿绘上。凤凰在中国传统神话中是“太阳之鸟”,因此敦煌的画工就把代表太阳与凤凰画在一起,以三足鸟或类似凤凰的造型出现。

月轮的“桂树”形象,也与中国本土不同。佛教经典《长阿含经卷第二十二》提到:“复以何缘,月有黑影?以阎浮树影,在于月中,故月有影”。因此,此类月轮中的大树冠,数量多达三、四个,并非来自娑罗树,很可能是敦煌画工以他们所熟知的当地“榆树”作基础,结合佛经对“阎浮提树”的描述而创。

 

▲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线描图,日轮阳乌

▲ 洛阳卜千秋墓,西汉,伏羲与日轮阳乌

▲ 四川崇州,东汉伏羲女娲画像砖

▲ 莫高窟第9窟,晚唐,华严经变日轮阳乌

▲ 莫高窟第35窟,月轮

▲ 莫高窟第76窟,月轮

▲ 莫高窟第61窟,月轮

▲ 莫高窟35窟,五代,十一面观音经变图“日、月”轮

▲ 莫高窟35窟,五代,十一面观音经变图,日轮中的三足乌

▲ 莫高窟35窟,五代,十一面观音经变图,月轮

▲ 莫高窟第14窟北壁,晚唐“日、月轮”

▲ 莫高窟第14窟北壁,日轮

▲ 莫高窟第14窟北壁,月轮

▲ 莫高窟第146窟北壁,五代,华严经变日、月轮

▲ 莫高窟第146窟北壁,五代,华严经变(局部),日轮阳乌

▲ 莫高窟第146窟北壁,五代,华严经变(局部),月轮桂树

▲ 莫高窟321窟南壁,日、月精摩尼

▲ 莫高窟第145窟,中唐,如意轮观音经变“日、月轮”

▲ 唐《千手千眼观音像》 英国国家博物馆藏

▲ 藏经洞绢画,宋,杨柳观音,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 莫高窟第8窟,晚唐,日神与摩利支天女

▲ 莫高窟第8窟,晚唐,日轮阳乌

▲ 莫高窟第8窟,晚唐,日轮阳乌

▲ 莫高窟西壁825窟,伏羲与女娲像

二、莲华座上的日神、月神

第二种类型,是典型佛教形象,圆轮中的日、月神以菩萨模样,交脚叠坐于莲华座上。

▲ 莫高窟第147窟东壁,晚唐,如意轮观经变

▲ 莫高窟第147窟东壁,晚唐,如意轮观经变图,日月神之一

▲ 莫高窟第147窟东壁,晚唐,如意轮观经变图,日月神之二

▲ 莫高窟第148窟北壁龛,盛唐,浮塑日、月神

▲ 莫高窟第148窟北壁龛,盛唐,浮塑日、月神之一

▲ 莫高窟第148窟北壁龛,盛唐,浮塑日、月神之二

▲ 五代,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 五代,法国吉美博物馆藏,日神

▲ 五代,法国吉美博物馆藏,月神

三、乘马的日神和乘鹅的月神

第三种类型,是乘马的日神和乘鹅的月神。这类日、月神图像在敦煌壁画中最早出现于6世纪前半叶,集中于中唐,至11世纪初,晚宋仍可见。

“乘鹅的月神”,在古埃及、巴比伦、希腊文明中,都会看到大量女性与天鹅一起组合的艺术品。“乘马的日神”,在佛教、印度教、琐罗亚斯德教都有相关的概念,在基督教,是两两相背的四匹马的意象,但敦煌图像中,这种乘马日神的概念来源已难以定论,因为此处本来就是各民族与宗教的交汇处。

佛经般若力《迦楼罗及诸天密言经》,提到乘马的日神与乘鹅的月神:“日天作天王形。被甲于金车上交胫而坐。以四匹花聪马驾之。马首两左两右。…又月天形貌类日。…有四苍鹅绕车而飞。其日月二天王车但有厢及轮谷而无辕也。”

这类图像应由中亚的粟特商人或印度僧人带来。在丝路沿线,除了敦煌与中原地区,青海都兰热水大墓、新疆龟兹石窟、中亚地区、印度本土古犍陀罗地区、地中海周边地区,也可以见到类似的图像。

▲ 莫高窟第285窟

▲ 莫高窟第285窟 乘马车的日神

▲ 莫高窟第285窟 乘天鹅车的月神

▲ 莫高窟第144窟东壁门北 中唐

▲ 莫高窟第144窟东壁门北 乘马的日神

▲ 莫高窟第144窟东壁门北 中唐 乘鹅的月神

▲ 莫高窟第361窟东壁南 中唐

▲ 莫高窟第361窟东壁南 中唐 乘马的日神

▲ 莫高窟第361窟东壁南 中唐 乘鹅的月神

▲ 《千手千眼观音经变》晚唐 新德里博物馆藏

▲ 《千手千眼观音经变》 晚唐 新德里博物馆藏,乘马的日神

▲ 千手千眼观音经变,晚唐,新德里博物馆藏,乘鹅的月神

交集、混合与并存的形式

▲ 榆林窟第36窟窟顶西披 唐 月光天子

▲ 榆林窟第36窟窟顶西披 唐 月光天子

▲ 《日曜菩萨》 英国国家博物馆藏 纸画

▲ 《千手千眼观音经变》 唐 新德里博物馆藏

敦煌日、月图像表现的“多系谱性”使得我们今天可以追溯、拼合中古时代“丝绸之路”上的多元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历史场景,同时也说明,不同人类的历史、文明、宗教,在相互交流下,都可以共荣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