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古城位于新疆若羌县米兰镇,坐落于阿尔金山西麓山脚下,是古丝绸之路西出阳关翻越阿尔金山后进入南疆东部的第一座城镇,曾经是丝绸之路南道的一个繁忙贸易中心,是进出中亚的重要通道。而它之所以引起世界瞩目,则是因为米兰古城佛寺里那些带着翅膀的“天使”壁画。

1906年12月,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新疆若羌东北50余公里的米兰遗址进行考察发掘时,在两座佛塔的壁画中发现了一批带双翅的半身人物画像,并将其中七幅较完整的携走。1911年日本探险队在此探险时,获得了斯坦因没有带走的文物,其中包括块较破碎的长有翅膀的欧洲人物画像。1989年秋,中国考古学者在米兰吐蕃古堡西稍偏南的一座佛塔回廊的内壁上,也发现了有双翅人物像。这些发现足以说明,有翅人物的绘画在米兰地区十分普遍。但佛寺建筑中为何出现这种相似于基督教天使的图像,各方学者还未有一致意见。

▲ 斯坦因驼队满载着割取的壁画、塑像正准备从米兰出发

英国探险家斯坦因作为米兰有翅人物的首位发现者,将其定名为“有翼天使”。他认为是“借自基督教造像”,还认为是从古希腊神话中的爱神演变而来的。为了解释佛教艺术中为何出现基督教天使形象,他将“有翼天使”与佛教中的护法神乾闼婆联系起来,认为佛教中称为乾闼婆的一班飞天是从“有翼天使”抄袭来的。鉴于西方学者的传统观念和斯坦因在西域考古上的重人成就和影响,“有翼天使”之名和“有翼天使”即是乾闼婆即飞天的论点,被西方普遍接受,并影响了日本和中国的许多学者,但也有很多学者对这个观点提出了疑义。

▲ 佛背光飞天 西魏 莫高窟285窟

1933年中国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在对米兰佛寺遗址进行详细的堪察后,于1944年对斯坦因的观点提出了异议。他认为,斯坦因是在佛塔墙下部的护墙壁上,或在过道与供养人像相同的位置上发现的有翅人物,这与佛教中飞天所处的位置不同。佛教飞天均在佛像后面的背光上,作飞舞翱翔的姿态,手中或承日月、宝珠,或持乐器,均不见有翅。据此他推论有翅人物应为另一种来源,与佛教中的飞天没有关系。

▲ 双飞天 初唐 莫高窟321窟

著名敦煌学学者常书鸿先生也对斯坦因之说发表过评论。他在《新疆石窟艺术》中,从“有翼天使”壁画所在的部位和飞天的特征等方面进行论证,否定了米兰有翅人物像是飞天的说法,同时也认为“飞天”与希腊爱罗神毫无关系。他还指出,有翅人物是“佛化了的印度古典文化”。

▲ 飞舞的迦陵频伽 中唐 莫高窟197窟

历史、考古学家阎文儒先生从飞天的来源、属性和在佛教中的地位等方面进行了论证,明确指出天龙八部虽都在天空中,但从未见过刻画翅膀的,作为天龙八部之一的乾达婆是乐神,只是飞天的一种,并不是飞天都是乾达婆,真正的乾达婆也并不是有翅膀的,并认为这些有翅膀人物应该是为佛奏乐、舞蹈的迦陵频伽。

▲ 奏乐的迦陵频伽 盛唐 莫高窟172窟

迦陵频伽,梵文Kalaviuka。印度神话中半人半鸟的乐神或歌舞之神,居住在喜马拉雅雪山。其典故来自佛经。《正法念经》云:“山谷旷野,其中多有迦陵频伽,出妙音声,如是美音,若天若人,紧那罗等无能及者,唯闻如来之声。”传说当年释迦牟尼在祗园精舍修行时,伽陵鸟围绕其间,且歌且舞,妙音王模拟其声,奏“迦陵频曲”,阿难传之,成为“林邑八乐”之一,后来也被列为护法的“天龙八部”之一。敦煌壁画中的迦陵频伽鸟都是半人半鸟的造型。这种神鸟在隋唐以后敦煌石窟中,频繁出现于各类净土变的法会之中;其次,也被采纳为藻井纹饰、边饰纹样以及木构窟檐建筑上的装饰画。

▲ 共命鸟与孔雀 中唐 榆林窟25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