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由南越王宫博物馆、四川博物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绵阳市博物馆和平武报恩寺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土司遗珍——四川平武明代土司家族墓出土文物精品展”在南越王宫博物馆开展,展期至10月15日。

该展览通过冠服饰品、日常用器和墓葬石刻等,向观众描绘了一幅平武土司雍容别致的生活场景。同时还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政策,尤其是元明时期的土司制度,让观众能够更加充分地了解土司文化,了解古代中国“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多民族管理智慧。

展览共展出平武明代土司薛继贤夫妇合葬墓、宣抚司佥事王玺家族墓等出土的精品文物173件/套,其中珍贵文物83件/套。文物种类多样,包括金银器、铜器、瓷器、玉石器等多种质地,不少是首次走出四川,首次与观众见面。

下文介绍数件精品文物,以飨读者:

01.冠服饰品

金镶宝腰带(图1),王文渊墓出土,仅存带銙20方,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自北朝晚期以来,以不同质地、环扣与銙的计量来甄别官品等级逐渐成为礼制上的需要,腰带是明代舆服制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一套完整的定式,一般由20方带板组成,分为三部分,前部正中为“三台”(中间一块方形,左右各一小辅条),三台左右两侧各有三圆形(多为桃形)带板,向后各有一块“ 尾”, 尾前各有一小辅条;带饰后部连缀排列七块方形带板(亦即排方)。

▲ 图1 金镶宝腰带

金仙宫夜游分心(图2),王文渊夫人墓出土。长18.4厘米,宽8.6厘米,重116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分心”是一种明代妇女所用的发饰。这件金仙宫夜游分心整体呈“山”字形,上有人物四十个,表现一幅夜游仙宫的景象。其中部有两柱葡萄,高柯相拥,抱成圆框。一人骑马穿行其间,马前有提灯开路者,有吹笙、起舞者,马后有举扇侍奉者。圆框左右各随从十五人,或持扇,或击鼓,或操琴,或弹琵琶,或托物相随。行列下方为一道栏杆,栏杆下方

有朵朵流云。背景为宫殿楼阁,周边环绕连珠纹。背面以金箔模压出房屋及四个横置的管状穿孔。

▲ 图2 金仙宫夜游分心

这件分心采用立雕或高浮雕的方式,玲珑剔透、层次鲜明,足见当时工匠的技艺精湛,以及明代女性发饰的雍容华贵。

金文殊满池娇分心,王文渊夫人墓出土。长11厘米、宽8.6厘米,重70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分心整体呈“山”字形,正面中部饰一道栏杆,上部为文殊菩萨坐于狮背,菩萨右肩有一只鸾鸟,左肩置宝瓶插画,左侧童子双手合十,右侧童女双手托盘,有火焰状背光;栏杆下部为荷塘纹,共有莲花五朵,荷叶两片,茨菰、水草若干,即“满池娇”。背面有四个横穿。

金镶宝南极老人分心(图4),王文渊夫人朱氏墓出土。长11.2厘米,宽7.4厘米,重70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整体呈“山”字形,正面饰围栏,栏后人物分前后两排。后排居中处为南极老人,右侧一鹿引颈回望,南极老人两侧各有弟子一人,三人身后均有火焰背光。前排共有侍从十余人,或持物,或拱手。

▲ 图4 金镶宝南极老人分心

金东方天王云海纹簪(图5),王玺家族墓出土。通长15.5厘米,宽3厘米,重56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发簪呈竹叶形。簪头饰东方持国天王善跏趺坐于谛听背上,后有荷叶形背光,背光之后饰云海纹。

▲ 图5 金东方天王云海纹簪

明代提倡儒、佛、道三教合流,三教合流的一大结果就是导致三教世俗化。王玺家族墓出土了许多释道宗教题材的金银饰品,例如提及的佛像、南极老人和东方持国天王。虽然这些纹饰是受佛教或是道教影响而出现在发饰上,但应该还具有避邪、祈福等笼统的象征性意义,是对一种美好愿望的表达,是一种世俗化的表现。各类佛像意在祈福、消灾免难,南极老人、西王母等历代传说中的仙人多取意于长生久视。因此,金银器上的宗教元素,并不一定是全部出于对某种宗教的崇敬和信仰。

02.日用器具

红绿彩花卉纹小口带盖梅瓶(图6),王玺夫人蔡氏墓出土,明天顺八年(1464)。口径6.2厘米,底径10.5厘米,高30.5厘米,平武报恩寺博物馆藏。铃形盖,宝珠钮,盖内中心有管状子口。器身为侈口、圆唇、短颈、溜肩、深鼓腹下收、平底。全器内外施白釉,釉下勾勒花卉纹,釉上饰以红、绿二彩。内壁有一周凸棱,器身为拼接而成。钮下盖面饰覆莲瓣,盖身饰缠枝花卉。瓶肩亦饰覆莲瓣,腹部由莲池、宝相花、月季、牡丹构成四季花卉纹。近底处饰一周“寿山福海”纹。

红绿彩缠枝莲池纹盖罐(图7),王玺墓出土,明天顺八年(1464)。口径15.7厘米,底径13.5厘米,通高31.8厘米,平武报恩寺博物馆藏。钹形盖,下有圈状子口,钮已残。器身直口、圆唇、短颈、溜肩、鼓腹下收、平底。全器内外施白釉,器外釉满布裂纹,釉上以红、绿二色彩饰。盖纽下饰两层覆莲瓣,盖沿饰缠枝灵芝,颈部饰连钱纹,肩部饰覆莲瓣,腹部饰六朵莲花,下腹部饰仰莲瓣。近底处饰水波纹及弦纹各一周。

▲ 图6 红绿彩花卉纹小口带盖梅瓶

▲ 图7 红绿彩缠枝莲池纹盖罐

明代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景德镇瓷业面貌晦暗不明,故冠以中国陶瓷史上的“空白期”之称。王玺家族墓出土的这几件红绿彩瓷器,正为该时期景德镇民窑之产物,对研究15世纪中期景德镇民窑瓷器及瓷业发展面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寿山福海”纹是我国传统的吉祥纹样。明太祖时,宰相刘基有歌曰:“寿比南山,福如东海”,寓意寿如山高、福似海深。明代运用此纹样作为装饰题材非常普遍,这两件红绿彩瓷近底处就饰有“寿山福海”纹。不仅如此,王玺墓墓壁及壁龛上也雕刻“寿山福海”纹浮雕七幅。墓葬中随葬品和墓室建筑装饰上交相辉映使用寿山福海纹饰,反映出明人追求多寿多福的普遍世俗观念。

白地黑花高士图荷叶盖罐(图8),王玺墓出土,明天顺八年(1464)。口径19.8厘米,足径14.3厘米,通高39.5厘米,平武报恩寺博物馆藏。

▲ 图8 白地黑花高士图荷叶盖罐

这件白地黑花高士图荷叶盖罐,是明前期磁州窑白地黑花类型瓷器的典型器。该罐钹形盖,宝珠钮,荷叶边。器身为侈口、圆唇、矮领、鼓腹、平底。器身满饰黑色花纹,盖饰莲瓣、云气及花草纹,口沿及近底处饰波浪纹一周,罐身肩部饰锯齿纹,腹部为三组桃形纹饰,一为高士礼仙图,一为花卉,一为瓜果。

03.墓葬石刻

施彩飞天石浮雕(图9),王玺家族墓出土。宽66厘米,高23厘米,厚4厘米,平武报恩寺博物馆藏。飞天是佛教美术题材之一。本是佛的八部侍从中的两类,即佛经中的乾闼婆与紧那罗。乾闼婆和紧那罗均为梵文音译,意为天歌神和天乐神。乾闼婆由于周身散发香气,因此又被称为香音神。在极乐世界中乾闼婆与紧那罗弹琴歌舞,娱乐于佛。据说他们形影不离,融洽和谐,人们合称飞天。

▲ 图9 施彩飞天石浮雕

王玺买地券(图10),王玺墓出土。整体呈方形,上端委去两角。宽39厘米,高39厘米,厚4厘米,平武报恩寺博物馆藏。买地券又称“墓别”“地券”,是中国古代以地契形式置于墓中的一种迷信物品,系由买地契约演变而来。买地券在汉墓中已有发现,宋元以后甚为流行。东汉的部分券文充满了迷信的内容,以后发展成为迷信厌胜之物。此买地券券文中附有道教制鬼符篆,正面左右分别刻“阴精交媾”“阳气旋环”,四周刻八卦,背面券文也有“急急一如五帝使者女青律令”等文字,一方面有祷神除殃、镇墓解祟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作为墓主人对墓地所有权的证明和保护。

▲ 图10 王玺买地券(正面)

此方买地券是准确的纪年材料,即明天顺八年(1464),为判断该墓出土器物的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值得注意的是,清理的21座王玺家族墓出土了不止这一方买地券,还有不少墓均有清晰明确的纪年材料,而且王玺家族墓年代跨度长,从而使得这批材料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颇为难得的年代学标尺。

此次展览不仅向观众再现了当年土司家族的荣耀与奢华,也期引起各界对四川土司遗产和土司考古的更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