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庙后山遗址 省级碑刻(左) 国家级碑刻(右)

中国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洞穴遗址。位于辽宁省本溪县庙后山南坡。该遗址是迄今中国最北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

1978年发现,随后至1982年间,由辽宁省博物馆和本溪市博物馆联合进行多次发掘。洞穴堆积由下往上分为8层。上部的第7、8两层的时代为晚更新世,铀系法断代和放射性碳素断代为距今10万至1.7万年。

发现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的第4、5、6层,伴出有三门马、中国缟鬣狗、肿骨大角鹿等华北中更新世典型动物,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铀系法断代及古地磁断代为距今40万至14万年。

▲ 古人类牙齿化石

该遗址的人类化石包括两颗牙齿和一段股骨,其中出自第5层的犬齿大部分已残破,齿冠磨耗很重,代表一老年个体;第6层的一颗保存完整,齿冠磨耗程度中等,咬合面的纹理不很复杂,是一成年人的右下臼齿;股骨出自第6层底部,特征和现代人的基本一致,代表一幼年个体。遗址中出土石制品76件。

▲ 动物骨骼化石

遗址中出土石制品76件。原料多为黑色石英砂岩,其次为安山岩。采用锤击法和碰砧法打片,偶尔采用砸击法。

碰砧法占有比较突出的位置,不少大型石器都是用这种方法产生的石片加工而成的,这一特点与时代较晚的华北丁村遗址的石器相同。石器类型有砍斫器、石球和刮削器等。

砍斫器数量较多,有一面加工的,也有交互打击的。有几件砍斫器的把手部分还经过修理,它们同周口店第15地点的同类石器相似。刮削器有复刃、直刃、凹刃等类型,加工比较简单。

▲ 庙后山遗址

总的看来,庙后山的石器遗存与华北的旧石器文化关系密切,但又具有自己的地区特点。在遗址中还发现了薄层灰烬层、零星炭屑和烧骨,表明当时庙后山的居民已会用火。

▲ 庙后山古人类生活遗址

从第4层发现了反映寒冷气候的中华河狸属化石和大量云杉、冷杉孢粉,表明庙后山居民在此生活的初期,气候是寒冷的。

从第5层至第7层底部,化石中出现了梅氏犀、德氏水牛、硕猕猴和杨氏虎等喜暖和栖息水边或林中的动物,松、栎等针阔叶树的孢粉增加,表明这一时期变得温暖、湿润,林木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