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庙底沟遗址俯瞰

中国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早期龙山文化的遗址。位于河南省陕县东南的庙底村西。面积约24万平方米。1956~1957年黄河水库考古队安志敏主持进行发掘。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了考古报告专刊《庙底沟与三里桥》。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较正,仰韶文化遗存的年代为公元前3900年左右,早期龙山文化为前2780年。

▲ 庙底沟遗址出土彩陶盆

该遗址的发掘,确立了仰韶文化主要阶段之一的庙底沟类型,提示了它的丰富内涵和特征;由这里发现的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属于早期龙山文化的范畴,它为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的过渡,首次集中提供了大量的证据,从而使中原地区新石器晚期文化的传承关系开始明朗。

▲ 庙底沟遗址发掘现场

在仰韶文化遗存中,发现房子2座,窖穴168个,墓葬1座。房屋作方形半地穴式,面积约40余平方米,门向南,有窄长的斜坡形门道,屋内迎门处挖筑圆形灶坑,穴壁四周有数十个小型柱洞,室内中间分列4个较大的柱洞并埋放石础,墙壁和地面用草拌泥掺红烧土末涂抹,屋顶复原呈四角攒尖形。

▲ 庙底沟类型 窖穴

窖穴多圆形,有的埋有人骨架或猪、狗的骨架。工具以打制的盘状砍斫器、圆饼状刮削器、两侧带缺口石刀、磨制的长方形单孔石刀、心形和舌状石铲等最有代表性。

陶器约90%为红陶,以曲腹碗、曲腹盆、小口尖底瓶、小口平底瓶、斜沿罐、釜、灶等最具特征。纹饰主要是绳纹、线纹和彩纹。

彩纹除象生性的蛙纹外,大量的是以圆点、曲线、涡纹、弧线、三角涡纹、方格纹组成的繁杂富于变化的图案。

▲ 庙底沟类型彩陶罐

在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中,发现房址和窑址各1座,窖穴26个,墓葬145座。房屋是圆形袋状竖穴白灰面建筑,底径2.7米,有阶梯式门道,坑沿周围排有整齐的柱洞,室内有一大柱洞。

复原起来是座尖锥顶的房屋。陶窑是叶脉状火道、箅上有火眼的竖穴窑,窑室作椭圆形,结构比早先的横穴窑进步。

▲ 庙底沟类型彩陶钵

墓葬排列整齐,为长方形竖穴头向南的单人葬,绝大多数仰卧直肢,除2座墓各出 1 件小陶杯外都无随葬品。工具以长方形和半月形单孔石刀、石镰以及双齿木耒(发现的是印痕)最具代表性。

陶器中97%为灰陶,还有很少的细泥红陶。篮纹发达,仍有极少的彩陶。

▲ 庙底沟遗址出土的细泥红陶罐

器形以罐、盆类为多,大口筒状罐、小口折肩平底罐、小口折肩尖底罐(瓶)、大口深腹盆、盆形鼎、斝等都很有特点。

总的看,在这种早期龙山文化遗存中尚保留有仰韶文化的一些因素。当时的家养动物猪、狗、羊、牛和鸡,无论数量和种类都比这里的庙底沟类型显得发达。

▲ 庙底沟遗址出土的彩陶条纹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