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丰台区金中都西城墙高楼村遗址护城河遗迹

从北京市文物局获悉,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主持发掘的金中都城墙遗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首次发现金中都外城护城河、城墙、马面、顺城街道路等外城城墙体系,并了解了这些遗迹的形制结构和营建方式。

▲ 金中都西城墙高楼村遗址护城河遗迹

金中都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中居重要地位。不论是燕国的蓟城,还是隋唐的幽州,这里只是我国北方的一处边防重镇;到辽代,它成为陪都南京,地位显然大不相同;而在金代,它才开启作为国家统治中心的历史,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正式迁都燕京,并改称中都。

金代仿照辽代,共设5个都城,除中都外,还设有4个陪都:南京开封、北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和西京大同府。史料记载,金中都是在唐幽州和辽南京基础上向南、东、西三面扩建而成。金中都城位于今北京城西南,近正方形,周长16.5公里,设12个城门。出右安门沿护城河西行至丰台区凤凰嘴村,是城西南角;西城区复兴门外黄亭子是城西北角;宣武门内翠花胡同是城东北角;永定门豁口外四路通是城东南角。通过南宋诗人范成大的记录,人们可遥想当年金中都琼楼玉宇、富丽堂皇的景象。然而,迁都仅仅62年之后,1215年,金中都被蒙古铁骑攻陷。蒙古贵族本没有在此地建都之意,因而在大肆劫掠一番后,一把火将这座繁华的大都市化作断壁残垣。

▲ 金中都城墙遗址考古现场

此后的元大都,在其东北方另起炉灶,金中都作为“南城”继续使用;元末明初之后,金中都城逐渐被废弃。沧海桑田,这块北京建都的肇始之地,日渐隐匿在历史的尘埃中。如今,莫说宫阙早已灰飞烟灭,连金中都城墙在地表也仅存南城墙万泉寺、凤凰嘴和西城墙高楼村3处。它们是研究北京历史和城市变迁的重要实物,在1984年成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 金中都城墙遗址考古现场

2019-2020年,为配合金中都城墙保护和展示工作,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和丰台区文化和旅游局对西城墙、南城墙及周边开展了两年的考古发掘工作,共计发掘面积2900平方米。此次考古工作是首次对金中都外城城墙开展考古发掘,发现城墙遗迹5处,总长约60米,最宽处24米;马面遗迹(凸出于墙体外侧的防御设施)1处,长约20米,宽约7米;护城河遗迹1处,宽约66米;城内道路2条,残长约20米和40米;出土有“官”字款砖、定窑、钧窑瓷片等遗物。

▲ 双白线标明了马面(凸出于墙体外侧的防御设施)的轮廓

此次发掘共发现城墙遗迹5处,总长约60米,底部最宽处达24米。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长张中华表示,由于缺乏城墙高度的记载,所以目前对城墙顶部宽度无法进行科学推算。

▲ 金中都城墙遗址考古现场

护城河遗迹的发现是本次考古发掘的重头。考古人员在西城墙外找到了护城河的东西两岸,确认了河宽约66米,距西城墙16米。护城河遗迹最底部的泥质较为细腻、颜色明显偏深。北京市文物局考古处处长郭京宇介绍,这是古河道的堆积,金中都有意识地改造、利用古河道,建成了护城河。

本次发掘中,还在南城墙下发现了叠压的唐代墓葬和辽代墓葬。葬于城外是我国的传统做法,而在墙体下发现前朝墓葬,则用事实证明了金中都是在唐幽州、辽南京城基础上扩改建的史料记载。

▲ 金中都城墙遗址考古现场

据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工作人员、此次金中都遗址发掘领队丁利娜介绍,此次发掘的意义在于基本厘清了外城城墙的保存状况、形制结构,及其与城外护城河、城内道路的关系,首次正式确认了护城河、城墙的宽度及营建方式。另外,发掘首次完整揭露了1处金中都外城墙的马面遗迹,确认其形制为圆角长方形,构建方式为在城墙外二次增筑、外围包砖。同时,叠压在南城墙下的唐代墓葬、辽代墓葬为金中都城在唐幽州、辽南京城基础上改、扩建的史实提供了直接的考古学证据。为复原金中都结构布局和城市面貌提供了重要考古资料,实证了金中都城的建制沿革。

(综合整理新华网、中国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