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宽12厘米,高14厘米

面铜牌一面为“令”字,另一面为“肃字肆佰陆拾肆号,北平行都指挥使司夜巡铜牌”字样。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朱元璋在大宁(今内蒙古宁城附近)设大宁都司,次年改称北平行都指挥使司,下辖10个卫,重点防卫蒙元残余势力的南下。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封第16子朱权为宁王,王府就设在宁城。“靖难之役”后,燕王朱棣从建文手中夺得帝位,随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恢复大宁都司旧名,将治所迁至保定(今河北保定),同时将宁王改封于江西南昌,大宁城废。北平行都指挥使司在明初存在了十几年时间,便告结束。这块夜巡铜牌,是大宁卫士兵夜间巡逻佩带的证件。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在元代行中书省的基础上,划定行政管辖区域和军事管辖区域。在全国设13个承宣布政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为最高行政长官,管一省民事。同时,设13个都指挥使司,管辖一省军事。另外,由于明朝是在驱逐蒙元势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在作为防卫重点的北方地区多设了大宁都司(北平行都指挥使司)、辽东都司和山西行都司(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在河北宣化增设万全都司)。在西北地区和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区增设了陕西行都司(治今甘肃张掖)、四川行都司(治今四川西昌)和福建行都司(治今福建建瓯)。另有一个中都留守司,设于明朝的“龙兴之地”安徽凤阳。明初的行政和军事建置屡有变迁,北平行都指挥使司的设立和废止就是其中的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