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仪礼》简

在甘肃省武威汉墓中发现的汉代简牍。包括 1957 年 7 月在武威磨嘴子 6 号汉墓中出土的《仪礼》简,1959 和 1981 年磨嘴子汉墓出土的王杖诏书令简和 1972 年 11 月在旱滩坡汉墓出土的医药简。

《仪礼》简

武威磨嘴子 6 号墓是一座夫妇合葬的小型土洞墓。竹木简原置于男棺盖的前端,有一部分已散落在棺东侧的墓底,共 480 简,除 11 简为日忌杂占简外,其余 469 简均为《仪礼》简。共有 3 本:甲本木简,宽 0.75 厘米,长 55.5~56 厘米,约合汉代二尺四寸,共 7 篇:《士相见》16 简,《服传》57 简,《特牲》49 简,《少牢》45 简,《有司》74 简,《燕礼》51 简,《泰射》106 简,共398 简。乙本木简,宽 0.5 厘米,长 50.05 厘米,约合汉尺二尺一寸,只《服传》一篇 37 简。丙本竹简,宽 0.9 厘米,长 56.5 厘米,仍近于汉尺二尺四寸,仅《丧服》一篇 34 简。

▲ 《仪礼》简

《仪礼》简与今传郑玄注本和贾公彦疏本比较,可以看出是未经打乱师法家法、未糅合今古文以前的西汉后(仓)氏本,从篇次上看则不同于大戴(德)小戴(圣)的家法,可能是庆(普)氏之学。另外,从 3 本不同的《服传》和《丧服》篇的比较中,还可以看出经、记、传的发展和变化。其时代,以丙本最早,甲、乙本约在西汉昭、宣之世(约公元前 1 世纪中叶),其抄写时代可能在西汉晚期。它们都是当时经师诵习的本子。这是目前所见《仪礼》的最古写本,在版本校勘上有较高的价值。《仪礼》简经过考古学方法复原,基本上恢复了汉代编册书写的格式。

▲ 王杖诏书令简

王杖诏书令简

1959 年出土 10 简,记东汉永平十五年(公元 72)幼伯受王杖事,并录西汉建始二年(前 31)九月“年七十受王杖”的诏书和河平元年(前 28)殴击王杖主当弃市的令。由于简上无编号,出土时次序已乱,对这 10 简应如何排列曾引起了讨论。1981 年出土的 26 简的背面都有编号,次序井然,内容完整,也是与王杖有关的诏书令简,包括建始二年九月诏令,元延三年(前 10)正月诏令和汝南郡王安世等皆坐殴辱王杖弃市的令。这些诏书令都被编入兰台令中。

▲ 《医药》简

医药简 共 92 简

出土于旱滩坡东汉初期的一座土圹墓中,木简置于棺前端。其中木简 78 枚,木牍 14 枚。它们的长度都在 22.7~23.9 厘米之间,约合汉尺一尺。从简的形式上看,原来可能是分编为 3 个册子,其内容都是医方。比较完整的医方有 30 余个,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和五官科等,如“治久咳上气喉中如百虫鸣状卅岁以上方”、“治伤寒遂风方”、“治金创止痛方”、“治妇人膏药方”、“治目痛方”、“治百病膏药方”等,处方中所列的药物近百种。有些医方中还记录了病状、制药的方法、服药的时间、方法及禁忌等。还有记录用针灸治疗的方法。医药简中所抄录的都是当时的验方,也有将同一病症的不同医方并抄在一起的。这些医药简是研究汉代临床医学、药物学和针灸学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