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 · 莲鹭纹玉炉顶(上海博物馆) 元代 高:4.6厘米;底径:3.8—4.6厘米 上海青浦出土 炉顶,即古代香炉盖上的钮,一般采用透雕形式,底部则凿孔以供香气散发。 本件玉炉顶出土于上海市青浦区,为馒头形,椭圆片状底座,座下有四对穿孔。采用多层次镂空技法雕琢而成,以莲叶作顶饰,莲叶宽阔、厚实,中心内凹,莲叶的两侧雕刻莲蓬,蓬头做菱格纹;下部雕鹭鸶两只穿行于芦叶水草中,一只仰头伸颈,回首张望,另一只低头饮水。莲鹭纹 精品文物 2021年04月20日 2 点赞 156 阅读
清代 · 景德镇窑五彩耕织图碗(上海博物馆) 清代 碗以五彩装饰,碗心绘牧童骑牛,并将斗笠高高抛起,充满童趣;外壁绘农夫驱使水牛耖田的场景,该图像来源于康熙《御制耕织全图》,一侧又以金彩书写南宋楼璹(1090-1162)的《耖》诗一首。“耖(chào)”是土地经过耕、耙之后的下一道工序,作用是进一步破碎土块,使水田平整、土肥相融。画面中农夫所持的带有列齿的农具也叫做耖。 牛在我国古代的农耕文明中不仅是生产 精品文物 2021年02月04日 3 点赞 376 阅读
十六国 · 汉兴钱(上海博物馆) 十六国 径1.8厘米 两晋时期的货币主要使用三国吴、蜀钱币。十六国中的前凉、后赵、成汉及夏赫连勃勃都曾铸有铜钱。 成汉是十六国中处于西南的割据政权,由李雄于公元304年于成都建立,国号成。李雄死后,李寿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汉,史称成汉。汉兴钱铸于成汉李寿汉兴年间(公元338-343年),汉兴钱不以重量单位为货币名称,是我国最早的年号钱。 精品文物 2021年01月27日 1 点赞 311 阅读
新石器 · 细刻纹阔把陶壶(上海博物馆) 新石器时代 高15厘米 腹径9.5厘米 泥质黑衣灰陶,是良渚阔把壶中最精致的一件。壶身浑圆,对称匀致。壶口前侧上翘作宽流,另一侧则是相对的半环形阔把。阔把外壁有密集的圆条状纹及两个小孔,用于穿绳系盖。壶身经打磨,乌黑光亮,上面刻满精细的花纹,流下是双翼张开的飞鸟正视形象;腹部的主题纹饰是几只图案化的飞鸟 ,鸟身填刻纵横相对的平行短线。壶身地纹是线条纤细如发丝的折线纹,刻工精细不苟。 此器胎薄 精品文物 2021年01月24日 1 点赞 327 阅读
唐代 · 石狮(上海博物馆) 唐代 石质 高32厘米 石狮挺胸收腹,蹲于方形座上,造型质朴,肌肉雕刻圆润浑厚,以圆润有力的块面来着意刻划体态及神情。这种狮子不完全写实,带有一定程度的想象成份,力求头部及前胸的夸张。 精品文物 2020年12月18日 3 点赞 546 阅读
宝历风物——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展(上海博物馆) 展览时间:2020年9月15日——2021年1月10日 展览地点:上海博物馆二楼第二展厅 展览简介: 本次展览共展出248件/组文物,其中包括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邱德拔展厅精选的“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168件,以及来自上海博物馆馆藏与国内9家借展单位的陶瓷、金银器、铜镜等各类文物80件。 文博展览 2020年09月15日 2 点赞 1313 阅读
上海博物馆:“黑石号”号唐代出水文物“浮现”上博展厅 今年是中新建交30周年,上海博物馆与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宝历风物——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展”9月14日上午在上海博物馆开幕。展览共展出248件/组文物,其中包括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邱德拔展厅精选的“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168件,以及来自上海博物馆馆藏与国内9家借展单位的陶瓷、金银器、铜镜等各类文物80件。 博物馆院 2020年09月14日 1 点赞 1068 阅读
上海博物馆:书法馆常设展9月换新,含宋拓钟繇等26件作品 9月1日起,上海博物馆历代书法馆常设展将完成展品更新并对外开放。此次展览沿袭书画常设展将首次亮相、久未露面以及用于特展的佳作融入常设展内的思路,特新增书法精品、新品共计26件。 博物馆院 2020年08月31日 1 点赞 856 阅读
荷浦珠还——荷兰倪汉克新近捐赠文物展(上海博物馆) 展览时间:2020年8月7日—2020年10月18日 展览地点:上海博物馆一楼大厅、四楼第三展厅 展览简介: 倪汉克(Henk Nieuwenhuys)先生是荷兰的商界精英,同时也是著名的艺术品收藏家。他是第一位向上海博物馆捐赠大量文物的西方人,曾于2008年惠赠我馆一批珍贵的明清贸易瓷,为此我们举办了“海帆留踪”特展。时隔十年后,他再次解囊捐赠,将其心爱的艺 文博展览 2020年08月13日 2 点赞 1039 阅读
上海博物馆:这位荷兰人,把三代人的收藏托付给了上海博物馆 8月6日,“荷浦珠还——荷兰倪汉克新近捐赠文物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将集中展示荷兰收藏家倪汉克先生((Mr. Henk Nieuwenhuys)近年来向上海博物馆捐赠的青铜器、陶瓷器和牙雕精品等珍贵文物54件。 博物馆院 2020年08月12日 0 点赞 846 阅读
西晋 · 白玉衮带鲜卑头(上海博物馆) 西晋 长9.5厘米,宽6.5厘米 这件器物在扁平的器身上透雕一龙纹,长首,长角,弯颈,躯身蟠曲,满饰鳞纹,细尾下卷,四肢(其中一肢断损),各三爪。龙躯上钻有二十余处不透之小孔,原应为镶嵌宝石之用。 细线阴刻鳞纹、网纹,龙体上的小孔背面刻有两行铭文,从中可知是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所制的御用之物。 玉质为羊脂白,玉晶莹光润,又有铭刻,是传世品中仅见的孤品。 精品文物 2020年08月11日 5 点赞 1000 阅读
上海博物馆:赵孟頫《兰竹石图卷》等30件精品亮相上博,多数从未展出 上海博物馆中国历代绘画馆是目前海内外唯一的系统展示中国古代绘画通史的常设展馆。通常每半年更换展品,每次都有一定数量的新面孔精品出现,谓常展特办、常办常新。 澎湃新闻获悉,2020年7月10日,上海博物馆完成了中国历代绘画馆本年度第一次常设展览的策划与陈列。据了解,此次展览沿袭书画常设展将首次亮相、久未露面,及用于特展的佳作融入常设展的思路,新增书画精品30件 博物馆院 2020年07月20日 1 点赞 786 阅读
上海博物馆:《秋月帖 》底侃“书圣” 在新近上海博物馆举办的“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第一单元“悬古垂文”部分,陈列着一开源自《淳化阁帖》“最善本”中的王羲之《秋月帖》(图1),它试图揭示的是不但江左形胜,钟灵毓秀,并且地灵人杰,人文渊薮,文风鼎盛,尤其晋室南渡以后的王羲之时代。 博物馆院 2020年06月17日 0 点赞 777 阅读
江南文化的独特基因在哪里——关于考古学视野下的“江南” 结合上海博物馆正在举行的“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本文基于考古学视野,为江南历史文化研究提供长时段的视角,并通过考古出土的物质遗存构建出江南文化的历史过程。不论是公众还是学者,都有各自心中的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诗词中的江南,“烟雨空濛”“云山柳岸”是中国绘画中的江南。 博物馆院 2020年06月16日 0 点赞 720 阅读
上海博物馆:画家笔下的园林赏石——以石入画的传统起源何时? 在上海博物馆正在举办的“高斋隽友”供石展中,有几开馆藏以园林赏石为主题的绘画。将石入画的传统起源何时,其深层的审美机制如何,作品背后有哪些画石趣事?中国的赏石文化源远流长,对于天然石的玩赏,可以追溯到秦汉,据说秦始皇的阿房宫和汉代的上林苑里都点缀有奇峰怪石。唐代的白居易写有《太湖石记》,记录了他的好友牛僧孺嗜石成癖,收藏了许多奇石,对待石头“待之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 博物馆院 2020年06月15日 2 点赞 701 阅读
陌上花繁——上博“江南文化艺术展”面面观 “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日前在上海博物馆开幕,并受到较多关注。本文作者系上海博物馆工艺研究部副研究馆员,全文从宏观出发,对江南文化艺术展的定位、策展思路和展品选择等方面进行深入解读,可了解整场展览之概貌。 公元1691年,王翚和几位内廷画家着手绘制一组共12巨卷的清宫绘画,详细描绘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的全过程。这就是著名的《康熙南巡图》,也是本次展览开篇的第一件文物。 博物馆院 2020年06月04日 0 点赞 1350 阅读
唐代 · 彩色釉陶骑马男俑(上海博物馆) 唐代 高39厘米、长38.3厘米、重2.725千克。男俑黄衫、绿襟、黑靴,端坐于马上,马身施褐釉,间施绿釉,四足及底板施白釉。 精品文物 2020年06月03日 1 点赞 1061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