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争艳 施雨岑:从二里头到三星堆——探秘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起源 三星堆遗址的上新,引发各界围观和热议,也掀起又一轮对考古文化的探究热潮,其中,三星堆和二里头的关系尤为引人关注。从中原文化代表的二里头,到带有神秘色彩的三星堆,“撞脸”的文物、“夸张”的面具、“奢侈”的祭祀……其中经历了什么,又昭示着什么? 记者就此近日采访了中国考古学会 考古研究 2021年04月21日 2 点赞 96 阅读
许宏:青铜时代王朝文明的初霁 21世纪以来,我们在二里头遗址中先后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宫城、多进院落的宫室建筑、中轴线布局的宫室建筑群、官营围垣手工业作坊区和绿松石器制造作坊等重要遗存。这些集中出现的大宗“不动产”规划有序,见证了中国青铜时代王朝文明的初现,以及绵亘近3000年的中原中心的形成。 ▲ 二里头遗址 绿松石镶嵌铜牌饰 道路是城市的“骨架”和动脉, 考古研究 2021年03月12日 5 点赞 400 阅读
方燕明:夏文化的探索与发现 中国古代史在商代以前有一个夏代,经由学术界对先秦文献和出土文献的研究,可以相信历史上夏代是存在的。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被确认的夏代的文字材料,所以夏代历史还无法成为信史。自20世纪20年代中国考古学诞生以后,李济1925年至1926年在晋西南考古调查与西阴村发掘,就带有夏文化探索的目的,至今已经走过了90多年的历程。 考古研究 2021年01月19日 7 点赞 587 阅读
河南:二里头遗址发现一座高规格夏代墓葬 1月9日“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重大项目2020年工作总结交流会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召开。会上,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赵海涛不仅介绍了二里头遗址显现多网格式布局的新发现,还透露了一项重要工作——二里头遗址宫殿区5号基址院内发现了一座高规格的夏代墓葬,目前正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考古实验室进 考古前沿 2021年01月11日 4 点赞 590 阅读
青铜时代 · 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文化的典型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村南,北临洛河。据放射性碳素断代,二里头文化堆积的年代为公元前1900~前1500年。1959年历史学家徐旭生在豫西调查时发现,同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开始发掘并持续至今。发掘工作由赵芝荃主持。 考古词条 2021年01月07日 2 点赞 853 阅读
许宏:二里头的龙形象为何“最中国”? “许老师,出铜器了” 田野考古的日常工作其实是单调和枯燥的,因为它必须按照规范去做。但不经意间,也会有始料不及的意外收获,给我们的工作增添点色彩。正因为这种难以预测,所以考古总给人以神秘而惊喜的感觉。2002年春天,像往常一样,二里头遗址宫殿区的发掘工作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没想到的是,一件小铜器的出土会使我们“遭遇”前所未有的大发现。 考古研究 2020年08月25日 9 点赞 1080 阅读
二里头遗址启动申遗前期工作 中国最早的紫禁城、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青铜礼器群随着申遗前期工作的启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作为华夏第一王都的丰富内涵将得到充分保护与利用。 考古前沿 2020年03月03日 1 点赞 712 阅读
二里头考古六十年 本书是关于二里头遗址田野考古与综合研究的集成之作。除了诸多重大考古发现外,二里头遗址还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学界科技考古各“兵种”介入研究最多的。本书的成果综述涵盖众多学科合作研究的最新收获,内容涉及年代学、自然环境特征、人类体质特征、人类的多种生存活动以及生产行为特征等诸多方面。 著作推介 2019年11月27日 1 点赞 635 阅读
李佳霖:六十载,用手铲探秘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 二里头,本是一个地处河南洛阳普通村庄的名字,但这里,却隐藏着3700多年前华夏民族的一段辉煌历史。1959年,史学家徐旭生依据文献线索寻找“夏墟”时,意外发现了规模庞大的二里头遗址。六十年一甲子,一代代考古人用手铲解码神秘厚重的古老文明。通过60年持续不断的发掘和研究,考古人员确认,这里是中国最早的王朝——夏的都城遗址,是研究中国早期国家形态、探索夏商王朝分界的关键。 考古研究 2019年11月26日 2 点赞 766 阅读
许宏:中国考古学长足发展的缩影——写在《二里头考古六十年》出版之际 二里头遗址是东亚地区青铜时代最早的大型都邑遗址,以其为典型遗址的二里头文化则是东亚地区最早的“核心文化”。1959年,著名古史学家徐旭生先生率队发现该遗址,当年秋季,田野考古工作正式启动。今年,是二里头遗址发现与发掘60周年。 考古研究 2019年10月15日 0 点赞 862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