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 白釉白釉人首执壶(山西博物院) 唐代 高31.2、口径9.8*5、底径7.8厘米。 扁弧形口,细束颈,橄榄形腹,扁条形柄,外撇足,足心内凹。柄与口沿形似带茎荷叶,上塑一童首。整体造型有浓厚的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器的特征。釉色黄白,釉面较亮,施釉至足,足底无釉。执柄上流釉至下腹部,釉层明显闪青。流下腹部刻出一道竹节纹,其下端贴花。执柄下部也有贴花装饰。 精品文物 2021年02月03日 0 点赞 132 阅读
唐代 · 三彩双龙柄瓶(深圳博物馆) 唐代 高29.6厘米 口径5.8厘米 底径9厘米 白胎,器表施有黄、绿、白三色釉。盘口,束颈,圆肩,曲腹,平底。 肩上有龙形双耳,龙柄上有3枚乳钉,龙口衔壶口,龙口下部微翘。下腹部露胎。在尊的口沿与肩部附有两个对称的螭龙形耳,耳微弧,各饰三个乳钉,龙首伸向尊口之内作饮水状,生动传神,妙趣横生。尊腹部以上施白、绿、黄三色釉,自然流淌,色彩斑斓。陶瓷器上的龙多为雕塑,而龙的地位因象征皇帝而日益尊 精品文物 2021年01月30日 0 点赞 445 阅读
唐代 · 三彩白马(深圳博物馆) 唐代 高57.3厘米 长60.5厘米 宽20厘米 马昂首挺立,双耳竖起,头戴笼套,马鬃整齐,颈后部有一长绺。桥形鞍、羁辔饰以绿彩,胸前及股后络以革带,络头及革带上有绿色花朵及杏叶形装饰,装饰简洁悦目。马通体施白釉,马鬃施褐色,辔头,鞍鞯施以绿釉。 马在唐朝受到重视,除军事上原因外,与李唐王朝本身具有游牧民族血统相关。李世民将骑马狩猎视为大丈夫三大乐事之一,让阎立本画出昭陵(李世民陵墓)六骏 精品文物 2021年01月23日 2 点赞 206 阅读
洛阳博物馆:盛唐瑰宝——唐三彩精品展 2021年1月4日,温岭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洛阳博物馆、随州博物馆与温岭博物馆共同承办的“盛唐瑰宝——唐三彩精品展”在温岭博物馆开展。 博物馆院 2021年01月19日 2 点赞 188 阅读
深圳博物馆:盛世桃花今又开,攀上枝头迎客来 此次展览汇聚了西安碑林博物馆及国内十余家文博单位珍藏的数十种唐代诗人墓志拓片,涉及到唐代历史上诸多赫赫有名的文人才子,如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柳公权、贺知章、王之涣、李商隐、白居易、韦应物…… 展览分为“巾帼文宗 后宫才女——上官婉儿的诗歌艺术” “青石不朽 斯人永恒——墓志上的诗 博物馆院 2021年01月14日 0 点赞 184 阅读
张永珍:生肖俑在唐代 生肖俑作为唐墓常见的明器之一,已有学者从不同角度开展了较深入的研究。从目前发现来看,考古出土的十二生肖俑大致有三个类型,分别是动物生肖俑、生肖首人身俑、人带生肖俑。动物生肖俑是写实的动物形象,见于山东临淄北魏崔氏墓M10,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十二生肖俑。之后直到隋代,两湖地区墓葬中出现人形生肖俑,有生肖首人身俑和人带生肖俑两个类型 ... 生肖俑作为唐墓常见的明器之一,已有学者从不同角度开展了较深入的 考古研究 2020年11月24日 1 点赞 380 阅读
龙门石窟考古发现唐代塔基 初步推测为印度高僧墓塔 香山寺遗址塔基区发掘探方及出土遗迹( 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龙门石窟研究院供图) 近日,在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二十周年学术交流大会上,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发布一项重要考古成果:通过对唐代皇家寺院香山寺遗址的首次大规模发掘,发现了较高规格、较大规模的塔基,结合文献资料,初步推测为唐代入华印度高僧地婆诃罗墓塔。 “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香山寺是唐代著名的&ldqu 考古前沿 2020年10月22日 1 点赞 563 阅读
唐代 · 鎏金银香囊(中国国家博物馆) 该香囊由两个半球组成,有子母口可以扣合。下半球内装有两个同心圆机环和一个盛放香料的香盂。 大的机环与外层球壁连接,小机环分别与大机环和香盂相连。 香囊外壳通体透雕花鸟纹饰,不仅美观,香气也通过这些镂空散发出来。香囊上有链条,上部有弯钩,这样既方便佩戴身上,也可以悬挂室内帐中。 精品文物 2020年10月21日 3 点赞 1316 阅读
丝路有来客——唐定远将军安菩夫妇墓出土文物特展(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 展览时间:2020年10月19日起 展览地点: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 展览简介: 本次展览共展出洛阳博物馆藏唐代文物100余件,以安菩墓出土三彩器、金银器、石刻等为主,内容涵盖唐代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制度等多个方面,讲述安菩作为一个粟特人,生于西域,卒于长安,葬于洛阳,一生颇富传奇色彩。 文博展览 2020年10月20日 0 点赞 552 阅读
陈克伦:“黑石号”沉船的背后——出土瓷器珍品与唐代陶瓷贸易 1998年,当地渔民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和婆罗州之间的勿里洞岛(Belitang Island)丹戎潘丹(Tanjung Pandan)港北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大量陶瓷等遗物,在勘查中又发现一些木船构件,确认是一艘沉船,并推测该船可能因撞上西北150米处黑色大礁石而沉没。 考古研究 2020年10月09日 3 点赞 661 阅读
唐代 · 三彩镇墓兽(郑州博物馆) 唐代 高37.0厘米 三彩镇墓兽挺胸蹲坐于台座上,呈人面兽身造型,面部具有胡人特征, 阔口,头部两侧有肥大的双耳。 镇墓兽双眼凸起,虎视眈眈,表情威严,面目狰狞凶猛。头顶生有一弯曲的独角,双肩各有一翼,偶蹄。周身施黄、绿、白和棕色釉,斑斓绚丽。 精品文物 2020年09月30日 0 点赞 693 阅读
唐代 · 鎏金走龙(西安博物院) 唐代 长18,高10.8厘米,重260克 1979年西安市文物商店移交 走龙通体鎏金,行走状,左侧双腿向后,右侧双腿向前,尖嘴龇牙,长舌卷曲,独角竖耳,头须向后,锯齿状背脊,长尾拖后,末梢上卷。 全身刻划鱼鳞纹,三爪长腿。筋肉强劲,劲健有力,神态气势轩昂、显得昂扬自信,展现出一种蓬勃的生命力和欣欣向荣的力度。 这件生动活泼、栩栩如生的鎏金走龙,表现的主要是一种盛唐时代的艺术之美。 精品文物 2020年09月24日 2 点赞 1349 阅读
唐代 · 三彩女立俑(陕西历史博物馆) 唐代 高42厘米 1959年陕西省西安市中堡村出土 女立俑面庞丰润,娟秀的双眼微眯,下颌微抬,以优美的角度向上仰视;红唇微启,甜美的微笑中似乎充满着对生活的喜悦和对美好未来的遐想。 她站姿优雅,身段袅袅婷婷,穿落地长裙,轻薄的衣裙与丰腴肥美的体态完美结合在一起,衣裙自然流畅的丝绸质感和优美的曲线条,充分体现出唐代女性的柔美、端庄、矜持、风雅和高贵。 精品文物 2020年09月17日 6 点赞 2184 阅读
尼松义:舞狮俑——中国与西域文化交流的产物 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绵延千年的丝路古道分南、北、中三条横贯全境。丝绸之路的繁荣和发展,不仅开拓了贸易、传播了文明,更让新疆成为华夏文明与多个其他古老文明交流对话的国际舞台。 这是一件唐代舞狮俑(见图),长11.6、高13厘米,1960年新疆吐鲁番市阿斯塔那336号墓出土,现收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该舞狮俑以泥雕制而成,双目怒视,宽扁鼻翼,红嘴白牙,作张牙欲噬状。 考古研究 2020年09月16日 0 点赞 704 阅读
唐代 · 三彩结带纹穿带扁壶(深圳博物馆) 唐代 高23.9、口径9、底径11.8厘米 2010年日本某友好团体捐赠 此壶正面腹部凸起绶带纹图案。绶带纹是唐代流行的吉祥装饰纹样之一。 此唐三彩器造型巧妙,由于背部扁平,很可能是用于悬挂的扁壶类型器物,属难得的精品。 精品文物 2020年09月11日 0 点赞 594 阅读
唐代 · 春秋人物纹三足银罐(陕西历史博物馆) 唐代 高6.1厘米,口径3.3厘米,底径3.6厘米,腹围20厘米 重70克 1958年陕西省耀县柳林背阴村出土 罐呈小口,口沿向外翻卷。短直颈上饰流云纹。 圆鼓腹,分为三曲。腹部纹饰由人物纹、题榜和流云萱草组成。 腹部錾刻的人物取材于儒家经典。腹下焊接三花瓣形足。 精品文物 2020年09月02日 0 点赞 883 阅读
徐楠:唐代铜镜中的道教文化 唐代是中国古代铜镜铸造的第二个高峰期。世俗化倾向和商品化消费成为唐代铜镜不同于前代的一个显著特征。但是出于信仰的需要,道教赋予了铜镜更多的宗教教化和精神传达的功能。 考古研究 2020年08月28日 2 点赞 692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