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启坤:西安交通大学西汉墓葬壁画二十八宿星图考释 本文结合文献资料对西安交通大学西汉墓葬壁画中的二十八宿天文星图作了初步研究,分别探讨了各个星宿画面的名称及含义,证明这个星图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我国最早的示意性质的圆式天文星图(“盖图”)。它的发现还把我国绘制全天星图的可靠历史提前到了公元前一世纪。 考古研究 2021年02月23日 1 点赞 122 阅读
蔡昌林:壁画背后的李唐秘史 17岁的郡主(李仙蕙)和她19岁的哥哥(李重润)、20来岁的丈夫(武延基)同年同月同日死在一个堪称太平盛世的时代……走进 2011年6月20日正式向公众开放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唐代壁画珍品馆,你一定会听到这个发生在唐朝武周时代的悲惨故事。李仙蕙和李重润是武则天三子李显的孩子,他们却全被亲生奶奶杀死,或许这正是生于帝王家的不幸。尽管《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上记载得很清楚 考古研究 2021年01月28日 0 点赞 249 阅读
河南洛阳建成古代壁画保护研究基地 1月6日,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壁画保护研究中心,工作人员轻触智能壁画储藏柜显示屏上的图标,只见高4.1米、长4.3米的储藏柜便灵活地左右移动,还可一键开启通风、灯光等设施。 “智能壁画储藏柜是结合壁画文物储存条件、智能化陈列管理要求,为壁画‘量身定做’的大型储藏柜。”该中心主任杨蕊介绍,该中心拥有目前河南唯一的大型壁画保护库房,面积约700平方米,共 博物馆院 2021年01月08日 1 点赞 189 阅读
周杨:山东嘉祥徐敏行墓“宴乐图”再析 北朝至隋代的墓室壁画中,常涉及“宴乐”题材。此类题材继承汉魏传统,将宴饮元素与音乐元素结合在一起。其表现形式因文化传统的不同与时代语境的变换而有所差别,其间细节往往关乎墓主人的文化与政治认同。 考古研究 2020年12月04日 1 点赞 410 阅读
宗和:秋分之美——壁画里的山水与稻田,已悄然入秋 今天是秋分,“秋分”与“春分”一样,是我国古代先民最早确定节气之一,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主要的“四时八节”之一。 从这一天起,秋之高远明净登场,木樨清露,别有微凉。古代艺术里的秋分,无论是敦煌壁画,还是赵孟頫的《鹊华秋色》,都有着一种动人的诗意、悠远。 考古研究 2020年09月22日 0 点赞 640 阅读
唐李道坚墓壁画完成第一阶段修复 珍贵壁画展现唐代生活场景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16日透露,该院利用新科技新技术,对唐代贵族李道坚墓葬壁画完成了第一阶段修复。新修复的壁画反映了大唐盛世的包容与开放。 ▲ 唐李道坚墓壁画室内清理修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新修复的壁画位于墓葬甬道的东西两侧,由文官形象和仕女形象组成。据介绍,由于墓葬遭到盗扰和破坏,墓中壁画严重错位和断裂情况,修复难度比较大。 文物保护 2020年08月17日 0 点赞 790 阅读
申文喜:晚唐魏博镇女性形象的考古学观察——以安阳晚唐墓壁画为例 2000年,安阳市北关区发现一座唐墓,墓内保存有较好的壁画,为唐文宗大和三年(829)赵逸公夫妇墓。2010—2011年,安阳市殷都区刘家庄北地又发现两座唐代壁画墓,分别编号M68、M126,其中M126纪年明确,为大和二年(828)郭燧夫妇墓。这三座唐墓均为仿木结构砖室墓,由斜坡墓道、砖砌门楼、墓门、甬道、墓室组成 考古研究 2020年08月14日 3 点赞 691 阅读
苗利辉:龟兹石窟壁画中的精进与勤勉 龟兹石窟文化遗产是古丝绸之路文明交流的结晶,源起丝路,始兴于汉,繁盛于唐,印刻着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一体多元的特点,见证了公元3至公元13世纪期间新疆古代佛教文化的辉煌历史。曾对包括敦煌在内中国内地石窟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东联西引的传播交流过程中,又向西辐射极大地丰富了中亚佛教文化发展,创造了古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与融合发展的历史经典。 考古研究 2020年06月23日 1 点赞 595 阅读
张同胜:撒马尔罕古城壁画中的李唐帝后 丝绸之路上的艺术是多文明多族群文化荟萃、文化交融的结晶。今天我们对其进行知识考古,不仅要发掘它言说着什么,而且要发现它背后的深层文化结构。撒马尔罕古城壁画中的李唐帝后便是异域想象、自我投射和历史事实的光影折叠。 考古研究 2020年06月09日 2 点赞 820 阅读
杨涛:宋墓狸影——宋墓壁画中猫的形象 猫的形象在壁画中出现,最早是在唐末。自宋代开始,猫较频繁出现在富人墓葬中,到宋徽宗时期达到高峰。《礼记·郊特性》有云 :“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 ;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1972 年,马王堆汉墓一号墓出土过一件彩陶猫纹漆盘,不过,先秦两汉时期的猫多指山猫,并非驯化了的家猫。关于猫的传入,《山堂释考》记载“猫非中国之种,出西方天竺国……因鼠咬佛经故唐三藏往西方带归养之”。 考古研究 2020年06月02日 1 点赞 714 阅读
国保单位河北望都汉墓对壁画进行数字采集 记者从河北省望都县文保部门获悉,当地日前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望都汉墓的壁画进行数字化采集,这将为壁画保护修复提供数据支撑。 望都汉墓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望都县所药村东,推测为东汉郛阳侯孙程墓葬。汉墓长46.7米、宽32.7米,封土最高处11米。墓内出土文物主要有:三层陶楼、石棋盘、涂朱陶盘、涂朱陶碗、陶灶、陶井、龙首陶勺及残损的陶鸡、陶鸭、陶楼、陶缸、陶猪圈残片等。 文物保护 2020年06月01日 0 点赞 536 阅读
汉魏晋辽阳壁画墓 本书介绍了辽阳地区壁画墓从1918年发现伊始至2014年发现的所有壁画墓的分布概况、墓葬形制、出土遗物及墓室壁画内容。通过对壁画墓及壁画多角度的分析与研究,说明了辽阳地区汉魏晋时期壁画墓遗存的文化风貌和重要价值,反映了古襄平作为辽东郡首府重要的历史地位。 著作推介 2020年05月07日 0 点赞 797 阅读
郑岩:从汉代壁画里的云气纹到清代的墨葡萄 本文主要以彩绘壁画为例,通过墓葬和祠堂壁画中的屏风,我们不仅可以观察其与古人生活的关系,还可以看到壁画和屏风画所构建的两个图像世界之间复杂的关系。 考古研究 2020年08月26日 1 点赞 1457 阅读
千佛:敦煌石窟寺的古代佛教壁画 《千佛:敦煌石窟寺的古代佛教壁画》由英国考古学家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编著。他从带回的敦煌藏经洞文物中选取精美绢画约四十八幅,用彩色和黑白照片影印,并配以对每幅作品的解说。书前为劳伦斯?宾雍的导读。此英文本于1921年出版。 著作推介 2020年04月14日 1 点赞 588 阅读
永乐宫:历经七百多年,永乐宫壁画何以既鲜艳悦目又和谐统一? 山西省芮城的永乐宫是道教三大祖庭之一,现存元代壁画1005.68多平方米,不仅是我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杰作,在世界绘画史上也是罕见的巨制。永乐宫壁画从创作至今历经七百多年,色彩依然鲜艳夺目,尤现创作之初的富丽与尊贵。本文分析了永乐宫壁画色彩既让人感到鲜艳悦目,又达到艺术的和谐统一的原因,这种色彩上的表现技巧被认为是中国重彩绘画艺术史上的典范。 考古研究 2020年03月27日 0 点赞 658 阅读
黄松:古墓壁画以后有望原址保存,“墓葬壁画原位保护”立项公示 近日,甘肃省科学技术厅网站公布,科技部对由敦煌研究院牵头申报的“墓葬壁画原位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已完成立项公示。该项目提出墓葬壁画本体劣化与环境特征关联关系及环境调控方法,突破潮湿环境下壁画保护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提升我国墓葬壁画保护的整体水平。这一信息被解读为未来墓葬壁画有望原址保护。 考古研究 2020年02月25日 0 点赞 673 阅读
渠传福:九原岗壁画中的神怪形象 九原岗北朝墓发掘于2013年,根据墓室结构和壁画内容等推断这是北朝晚期的墓葬。九原岗壁画对研究北朝晚期社会生活、绘画艺术及中国古代建筑史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壁画中的神怪形象,是研究中国古人精神世界的宝贵材料。 考古研究 2019年12月31日 1 点赞 959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