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 · 凸雕龙凤纹彩绘陶壶(故宫博物院) 西汉 通高64厘米 口径21厘米 足径24厘米。 壶撇口,粗颈,圆腹,腹部对称置双环形系,高圈足。通体彩绘装饰。口沿下绘一周三角纹。颈部在三角纹内绘云纹。腹部用三周凸起弦纹划分上下两部分装饰带,上为凸雕龙、虎、凤相互追逐于流云之间,色彩绚丽,线条流畅婉转,画面生动活泼。下为彩绘缠枝花纹。圈足上绘弦纹3道。 此壶色彩丰富,使用红、绿、蓝、黑、白、黄等彩。颜色鲜艳,历经两千多年,依然光彩夺目。 彩绘陶 精品文物 2021年02月02日 0 点赞 127 阅读
西汉 · 原始瓷青釉划花双系罐(故宫博物院)) 西汉 高31.5厘米 口径8.3厘米 足径16.5厘米。 罐口平沿,无颈,溜肩,鼓腹,胫部渐收,平底微内凹。肩上对称置长方耳并套活环。外壁施青釉至腹。腹部凸弦纹带内刻凤鸟纹。双耳刻划兽面纹。 此罐器形饱满,线条流畅,是西汉原始青瓷的代表作。 原始青瓷出现于约3000年前的商代,历经西周、春秋、战国、汉代,它是从陶向瓷过渡时期的产物,系从印纹硬陶发展而来。其制法是用瓷石制胎,器表施石灰釉,经1200 精品文物 2021年02月02日 0 点赞 145 阅读
汉代 · 彩绘陶方壶(故宫博物院) 汉代 口边长11.5厘米 足边长12.6厘米 高39厘米 壶口部与足底皆为方形,四角攒尖方盖,壶身两侧各有一铺耳。通体饰以黑、红彩为主色调的图案,颈与腹部皆绘流云纹,并以菱格纹条带相间。 此件方壶的造型和彩绘纹饰均仿照同时期的漆方壶而作。此类彩绘陶器在战国和西汉墓葬中出土较多,可能是专用于殉葬的明器 精品文物 2021年02月02日 2 点赞 191 阅读
战国 · 原始瓷青釉印水波纹提梁盉(故宫博物院) 战国 原始瓷青釉提梁盉,高17.7厘米 口径7厘米。 盉直口,圆腹,平底,下承以三兽形足,流为兽头状,壶体另一侧饰一卷曲短尾。提梁为弓形,顶部两端饰有锯齿形棱脊,肩、腹部饰以四道连续的水波纹。器物造型古朴端庄,釉色青中泛黄,施釉均匀,纹饰简洁明快,富有动感。 原始瓷出现于商前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战国以前,由于当时工艺技术水平低下,原料处理未经精细的过滤、淘洗、捏练、陈磨等工艺过程,器物造型简单 精品文物 2021年02月02日 2 点赞 132 阅读
新石器时代 · 马家窑文化彩陶水波纹钵(故宫博物院) 新石器时代 彩陶水波纹钵,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高11厘米,口径22.5厘米,底径10厘米。 钵圆唇外卷,束颈,口沿以下渐广,平底。泥质红陶。口沿及腹部均以黑彩描绘简单的水波纹。 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地区,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马家窑类型陶器据科学测试,其年代约为公元前3100~前2700年。新石器时代的先民通常选择在水边南向的台地上聚居,水波纹是他们日常所见河水的图案化表现 精品文物 2021年02月01日 0 点赞 136 阅读
新石器时代 · 龙山文化黑陶双系罐(故宫博物院) 新石器时代 黑陶双系罐,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高26.0厘米,口径19.5厘米,底径10.5厘米。 罐撇口,圆唇,束颈,溜肩,鼓腹,腹以下渐内收,平底。胎体较薄,表面打磨光亮。通体饰五道弦纹。据科学测试,龙山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400~前2000年。 龙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龙山文化陶器以砂质黑陶和泥质黑灰陶数量最多,陶器的制法虽然还在使 精品文物 2021年02月01日 1 点赞 150 阅读
新石器时代 · 磁山文化红陶三足钵(故宫博物院) 红陶三足钵,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高8.1厘米,口径21.3厘米,足距15厘米。 钵敞口,圜(huán 音环)底,下承以三足。泥质红陶。此钵制作方法比较原始,系采用泥条盘筑和捏塑法成型,器形欠规整,器壁凹凸不平。此种三足钵是磁山文化陶器中的典型器物。 泥条盘筑法是最古老的陶器制作法之一。将制作陶器的粘土搓成细条状,然后从器底起依次将泥条盘筑成器壁直至器口,再用泥浆把缝隙抹平粘合的过程。 精品文物 2021年02月01日 0 点赞 139 阅读
新石器时代 · 磁山文化红陶小口瓶(故宫博物院) 红陶小口瓶,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高23.8厘米 口径5.2厘米 底径5.6厘米。 瓶撇口,束颈,颈以下渐广,至腹中部直径最大。腹部置双系,腹以下渐内收,平底。泥质红陶。以手制成型,胎体薄厚不均,具有新石器时代中期陶器的特征。 磁山文化因最初于1972年发现于河北省武安县磁山村而得名。据科学测试,其年代约为公元前6000~前5600年,属于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从这件小口瓶的陶质和形制分析 精品文物 2021年02月01日 0 点赞 190 阅读
汉代 · 陶绿釉熊形灯(故宫博物院) 汉代 通高30厘米 白陶胎,除底部外其余部位皆施绿釉,由于釉质反铅,故呈银绿色。灯碗下有一头顶竹节状灯柱的熊。熊跪坐于浅盘内的圆形台座上,正视前方,大嘴张开。双耳直立,双掌抚膝,脚掌立起,尾短小。熊背挺直,脑后刻出示意性毛发。灯盘直壁、平口;底盘斜壁,侈口。灯柱中空。此灯设计精致,显得古朴典雅,充分反映出当时制作者的聪明才智。郑振铎先生捐赠。 精品文物 2021年01月30日 0 点赞 485 阅读
清代 · 银方斗式杯(故宫博物院) 清代 最大高4.2 厘米,口径8.2 厘米,底径4.5 厘米 最小高2.8 厘米,口径4.5 厘米,底径2.5厘米 杯作方斗形,从大渐小,由12件组成,依次套装,严丝合缝。12件杯的内壁均浅刻不同的山水人物图景,若将每件的四壁衔接起来,即为一幅通景故事画。内底阴刻篆体“兰亭修契”、“西园雅集”等,点明画面内容。套杯设计巧妙,构图优美,技艺精湛,令 精品文物 2021年01月26日 0 点赞 215 阅读
元代 · 景泰款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龙耳瓶(故宫博物院) 元代 高36.8厘米 口径10.7厘米 足径12.9厘米 瓶盘口,束颈,颈两侧饰鎏金龙形双耳,垂腹,双层相叠圈足。通体以蓝釉为地,饰掐丝花卉纹。颈部为绿釉蕉叶茶花纹,颈下凸起莲瓣一周。腹部正中做弦纹一道将腹部纹饰界为上下两部分,上部饰缠枝莲六朵,下部饰石榴、山茶花等各色花卉。足墙饰菊花纹。底镌阳文楷书“景泰年制”四字双行款。 此瓶珐琅釉色丰富,透明度强,尤其是晶莹的绿釉 精品文物 2021年01月24日 1 点赞 174 阅读
西汉 · 彩绘漆云凤纹樽(故宫博物院) 西汉 通高18厘米 口径13厘米 底径13.4厘米 樽圆筒形深腹,漆樽壁为薄木片卷接成型,有盖,盖边以薄木片卷接成型后与盖粘合,盖上有3钮,对称分布。底部有3个铜质兽蹄形足。盖与底均较厚。上腹一侧有一环形铜柄。樽通体髹赭红色漆,盖顶、樽外壁中部绘相互穿插的卷曲形云凤纹,上下绘朱线弦纹。所饰变形云凤纹为西汉漆器上特征鲜明的装饰纹样。 精品文物 2021年01月23日 1 点赞 160 阅读
明代 · 德化窑白釉达摩像(故宫博物院) 明代 高43厘米 达摩身披袈裟,前额宽大,鬓发卷曲,双眉紧锁,二目俯视,双手合抱于袖中,赤足立于汹涌的波涛之上,衣袂飘荡。通体施象牙白釉,釉质肥厚滋润。雕工深入锐利,衣纹飘逸流畅,浪花翻卷自如,颇富动感。人像背后刻“何朝宗制”四字阴纹印。 明代德化窑烧造的瓷雕久负盛名,尤以“何朝宗”款最为著名。此像雕刻精湛细腻,线条流畅,更兼以洁 精品文物 2021年01月22日 0 点赞 433 阅读
新石器时代 · 玉立人(故宫博物院) 新石器时代 高9.6厘米 肩宽2.3厘米 厚0.8厘米 玉料因受沁呈鸡骨白色。玉人作立状,方头,以阴线方格纹刻划出冠,大眼,三角形鼻,大嘴,唇上有须,两耳垂处各有一圆形钻孔。双臂贴胸而抱,十指分开,腕部有阴刻衣纹。束腰上雕出斜纹带饰。双腿间有缝隙,雕出脚趾。 此玉人比例匀称,雕刻刀法简练,展示出古人部分服饰的简貌,也反映了江淮地区史前时期匠人们的雕刻技能。凌家滩文化,1987年发现 精品文物 2021年01月21日 0 点赞 179 阅读
西汉 · 彩绘漆鱼纹耳杯(故宫博物院) 西汉 高5.4厘米 口径17.5-9.2厘米 连耳宽12厘米 底径9.5-5.7厘米 杯斫木胎,胎质较战国时的耳杯薄轻。杯口呈椭圆形,深腹弧壁,平底,矮圈足,新月形耳,耳面上翘。杯外髹黑漆,内髹红漆,内底正中用黑漆勾绘小鱼一尾,构图极简练。 此耳杯出土于荆州江陵高台28号西汉墓。其装饰纹样简洁写实,是西汉漆器装饰纹样的新特点。西汉漆器纹样的总体风格趋于写实,主题内容由抽象向具象发展。具象的鸟纹 精品文物 2021年01月20日 1 点赞 193 阅读
北京嘉德艺术中心:故宫博物院藏法器展——看深藏宫中、秘而不宣的皇家宝器 故宫博物院藏有丰富的法器类文物,尤以藏传佛教法器居多,这些文物对于认识和了解清宫廷的物质文化、皇室的宗教信仰有着重要的意义。 博物馆院 2020年12月16日 0 点赞 404 阅读
妙宝庄严——故宫博物院藏法器展(北京嘉德艺术中心) 展览时间:2020年12月16日—2021年3月14日 展览地点:北京嘉德艺术中心2层展厅 展览简介: 展览以持验法器、供养法器、礼敬法器三个单元予以呈现,所选113件宫廷法器,用丰富多彩的展示形式,讲述113个背后的故事,勾连600年宫廷历史。充分展示了清代宫廷的最高工艺水平。 文博展览 2020年12月16日 5 点赞 1735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