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少冬:镞—解读史前中国军事实力的钥匙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军事在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武器是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体现。考古发现,距今三四千年前的史前阶段,进攻性武器主要有矛、戈和镞,因镞的数量比较多,就成为考察这一时期军事实力的主要依据。我们可以通过镞的形式演变发展和数量变化,一窥三四千年前早期中国主要文明体的战斗能力。 骨镞 镞:从狩猎工具到兵器 镞,即箭头,在中国最早发现于鄂尔多斯 考古研究 2023年04月19日 5 点赞 502 阅读
毕经纬:世界青铜文明的三种形态及其交流 在人类文明的星空中,有几处格外璀璨,标记着人类历史上重大且独特的辉煌片段。其中,闪耀在星空深处的青铜文明,是早期文明的高光图景,人类由此踏上了金属文明之路。公元前4千纪后期,地中海东部的新月沃地率先迈入青铜时代的门槛,在之后的两千年内,人类世界大部分地区陆续完成了这一进程,并创造了各自的青铜文明。需要说明的是,美洲、大洋洲与非洲中南部青铜器出现较晚且不发达,并未形成真正的青铜文明。 陕西汉中龙头 考古研究 2023年04月17日 8 点赞 530 阅读
殷泽昊 彭景晖 王舒雯:考古“特种部队”——青年水下考古工作者的故事 24年前,广东崖门,银洲湖底。再强的阳光也抵达不了这里了。 “中国考古01号”水下考古船 两位潜水者头上的“探照灯”,深水中仅有的两个星点,随时能被黑暗吞没。 水底匍匐,摸索前进。两位潜水者,时年37岁的崔勇和他的潜伴,是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专家,他们正调查宋元海战崖门古战场的水下遗存。 王泽冰准备入水 暗流翻滚,泥沙铺卷,探照灯的光仅仅让 考古研究 2023年04月06日 6 点赞 383 阅读
毕经纬 周洵:亚欧大陆两端的青铜文明 面积相近的中国与欧洲,分别位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并在青铜时代孕育出各自的青铜文明。前者奠定了东亚文明的根基,后者则成为西方文明的直接源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对两地青铜文明进行对比分析,是把握东西方古代文明以及人类文明多样性的重要课题。 安徽阜南台家寺出土龙虎尊 图片来自作者 时空格局 公元前2000年前后,甘肃齐家、西城驿、四坝以及陕西石峁、山西陶寺 考古研究 2023年03月27日 6 点赞 528 阅读
赵春青 高范翔:纵论仰韶时代 仰韶文化是中国命名的第一支考古学文化,仰韶时代是继裴李岗时代之后的又一段惊心动魄的史前时代。经过几代考古学人的不懈努力钻研,目前基本上搞清楚了仰韶时代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前2900年,这一时期正处于中国文明起源的关键时期,学界对仰韶时代的环境背景、生计方式、聚落形态、文化关系、社会性质等,都有了较深入的探索。可以说,仰韶文化和仰韶时代是中国史前社会研究最为深入的时段,代表着中国史前考古学 考古研究 2023年03月24日 4 点赞 546 阅读
袁靖 徐蓓:二里头考古背后有哪些“黑科技” 位于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是公认的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古文化遗址之一,也是迄今为止我国综合运用各领域科技考古取得研究成果最多的遗址之一。 参观者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观看展出的陶器 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举办的“二里头遗址考古与夏文化研究系列学术讲座”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院长袁靖为大家详细介绍了二里头遗址的科 考古研究 2023年03月22日 8 点赞 523 阅读
常生军:唤醒沉睡的“六朝古都”——记“邯郸楷模”群体邺城考古队 初春时节,冀南大地万物复苏,陶醉在暖暖的春风里。 徐光冀在邺城考古工作站整理出土瓦件 出临漳县城向西南约20公里处,广袤田野之下沉睡着一座千年古城——邺城遗址。它由南北毗连的邺北城和邺南城组成,是全国唯一没有叠压在大城市地下的大遗址。 朱岩石在新闻发布会现场介绍邺城佛教造像发现情况 邺城是汉唐之间的“六朝古都”。中华文明的灿烂和辉煌,激发考古人不 考古研究 2023年03月20日 3 点赞 502 阅读
刘建国:江汉平原史前人地关系研究 江汉平原位于长江中游湖北省的中南部,西起枝江,东迄武汉,北至钟祥,南与洞庭湖平原相连,东西跨度近300千米,面积约4.6万平方千米。在地形上,西有鄂西山地,北部大洪山,东北大别山丘陵,东南为江南丘陵,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图一)[1]。田野考古工作发现自大溪文化开始,江汉平原周边地区的史前文化稳步发展,至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时期达到巅峰阶段。 为了探讨江汉平原及其周边地带重要史前聚落的人地关系特征,本 考古研究 2023年02月10日 1 点赞 507 阅读
李重蓉:镌刻在葳蕤鸟羽上的缱绻情思 人有“制器尚象”的传统,鸟很早便是制作器物时模拟取材的对象,或许是那羽翮飘飞、于天空中划下一道优美弧线的片刻,能够带给人无尽的超脱自由之感。那种徜徉的宁静、对于未知的想象,深深触动过先人,不会随着风远云逝而消失,反而在一代代人的记忆基因里烙下印记,成为我们民族自古以来不变的精神诉求。 秦汉器物多有塑作鸟形的,鸟形器所模仿的鸟类不一,造型各有千秋,羽毛被雕刻得葳蕤生光,令人赞 考古研究 2023年02月09日 4 点赞 495 阅读
韩建业:南佐“古国” 黄土高原上最早的国家 我们常说中华文明五千年。什么是“文明”?现在一般所说的“文明”,多指对“Civilization”等西文词语的意译,可以理解为国家管理下物质、精神和制度创造的总和。“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固然不等同于“文明”,但要称得上“文明”,则必须进入国家阶段。 考古研究 2023年01月31日 9 点赞 607 阅读
陈允琪:朱提故城遗址发掘探秘 朱提故城遗址位于昭阳区太平街道永乐社区诸葛营村,东南侧紧邻昭通机场,又名诸葛营城址、桃源遗址,1983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作为丝绸之路南亚廊道上的一个重要遗址,2017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朱提故城遗址进行考古勘探,确定为汉晋时期朱提县(郡)治所。2018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朱提故城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国务院公布朱提故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墙发掘现场 朱 考古研究 2023年01月30日 4 点赞 545 阅读
刘可欣:历史中的兔子 早在三国时期就用兔毛制笔 从“玉兔捣药”到“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兔子已经陪人们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在中国古代,兔子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2023年新春之际,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副主任吕鹏,聊聊历史中的兔子究竟是什么样的。 山西曲村晋侯墓地出土的青铜兔尊 兔鼠分道扬镳于6200万年前 《诗经》已记载兔肉食用方式 虽然在大众看来,兔子毛茸茸的很可爱,但吕鹏 考古研究 2023年01月29日 5 点赞 452 阅读
裴静蓉:徐显秀墓考古发现及点滴故事 2000年岁末的一个周日,时任市考古所所长的李非接到一个紧急电话,东山王家峰村的村委会梁春生副书记报告,他们村村东梨园里的“王墓”被盗。就此,李非所长随即安排常一民、周健两位副所长赶往现场勘察。被盗的古墓就坐落在东山王家峰村东的万亩梨园当中。根据调查得知,王家峰村原名“王家坟村”,村子的名字就是由这座王级大墓而得名。两位副所长一到现场,就看到一座高约4米的封土堆,在封土堆的西北角发现一个直径约60厘米的竖直盗洞。 考古研究 2023年01月06日 3 点赞 664 阅读
宋建谈元代水闸遗址:循水考古,打捞元代 坐落在上海普陀区志丹路和延长西路交界处的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周围民居环绕,人声鼎沸。该博物馆地下所展示的元代水闸遗址是鲜见的700多年前一项国家水利工程所留下的实物遗迹,是现代上海与历史的一次“碰撞”与“对话”。 考古研究 2023年01月05日 1 点赞 473 阅读
中原入陕通道上的关键器物 10月26日,在安康博物馆二楼的展厅里,几名游客被一件不同寻常的文物勾起了好奇心。原来,他们发现,展厅中的一件名为史密簋的青铜器,与周围文物相比显得“格格不入”——器型号称为簋,却没有常见的簋所拥有的双耳、器盖,底座、圈足也不见踪影,器身上还有豁口、破洞若干,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破旧的“碗”。 考古研究 2023年01月02日 4 点赞 587 阅读
裴学松:石峁文化墓葬初探 近年来,河套地区龙山时代的遗址中陆续发现了一些石峁文化墓葬,尤其是府谷寨山遗址庙墕墓地的发掘,使系统研究石峁文化墓葬成为了可能。本文系统梳理了石峁文化墓葬的资料,并对墓葬其进行了分类,进而分析了石峁文化墓葬殉葬女性、随葬猪下颌骨及墓地祭祀等葬俗问题。 考古研究 2022年12月30日 3 点赞 720 阅读
炳灵寺石窟壁画:千年成就的艺术瑰宝 被喻为艺术宝库的炳灵寺石窟,以概括简练、造型生动的石雕艺术享誉中外。而窟内保存的近1000平方米壁画,形式多样,题材丰富,也从另一个方面展示了自十六国时期佛教兴盛以来,我国西北地区佛教艺术、绘画艺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具有独特新颖的艺术感染力。 考古研究 2022年12月29日 4 点赞 596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