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 西吴壁遗址位于山西省绛县古绛镇西吴壁村南,地处涑水河北岸的黄土台地上,南距中条山约6公里。遗址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总面积约110万平方米,包含仰韶、龙山、二里头、二里岗及其后多个历史时期遗存。二里头和二里岗时期遗存分布面积均在70万平方米左右,遗存较密集的区域位于遗址东部,面积约40万平方米,该区域东南部存在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冶铜遗存集中分布区。经勘探可知,冶铜遗存集中分布区存在内、外两重环壕, 考古研究 2022年05月25日 1 点赞 30 阅读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 概述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位于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老裘村民小组东北约500米的墎墩山上。自2011年4月起,历时5年时间的海昏侯墓考古工作,共勘探约100万平方米,发掘约1万平方米,取得了重要成果。 ▲ 墓园结构 ▲ 主墓前祠堂 海昏侯墓园以海昏侯和侯夫人墓为中心建成,共占地约4.6万平方米,由两座主墓、七座祔葬墓、一条外藏坑和园墙、北、东门及其门阙等墓园的相关建筑构成,内有道路系统和排水设 考古研究 2022年05月24日 3 点赞 74 阅读
李晓玲:邺北城考古记 在邺城遗址金凤台台脚下,有一个小院落。这个小院,曾经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邺城考古队所在地,他们从1983年进驻,到今天已经近40年了。随着邺城博物馆的建成,他们也终于随着珍贵国宝一起搬进了博物馆和博物馆的后院。 邺城考古队第二任队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研究室主任、历史学博士朱岩石先生接受了采访,他告诉我,这座六朝故都始终被人们所关注。 考古研究 2022年05月23日 2 点赞 76 阅读
良渚寻宝记 良渚,是浙江杭州余杭的一个小镇,也许不少中国人还念不准它的名字:良“煮”?良“储”?然而,就在这座小镇下面,隐藏着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线索和证据。经历八十余年的“寻宝”,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此逐步触摸到“中华文明的曙光”。 ▲ 宁波奉化 下王渡遗址中良渚时期的井 历史探访 三枚 考古研究 2022年05月10日 4 点赞 317 阅读
稻城皮洛遗址:填补青藏高原旧石器考古空白 提起稻城,最常出现的一个说法就是“最后的香格里拉”,“蓝色星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这里不仅遗留着大自然最古老的痕迹,如今还发现了远古人类生活的线索——稻城皮洛遗址。 国家文物局前不久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聚焦旧石器时代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通报了稻城皮洛遗址等3项重要考古发现成果。皮 考古研究 2022年05月07日 5 点赞 302 阅读
李明:来自大唐的秘密——上官婉儿墓考古解读 现实生活比文艺作品更为精彩,历史的真相总是吸引着人们去关注,何况是来自繁荣浪漫的唐朝…… ▲ 上官婉儿墓墓志盖 公元710年六月二十日的深夜,大唐帝国都城长安城内,正酝酿着一场惊天巨变,宿命中开元盛世的缔造者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铲除了弄权的中宗韦皇后一党,同时也终结了一代才女——上官婉儿。1300年后,当我们再次审视这段历史,才发现有很多令人震惊 考古研究 2022年04月27日 16 点赞 999 阅读
徐铮:连璧以通天——从馆藏织锦袖子残件看汉晋时期流行的连璧锦 锦是中国古代丝绸品类中最为贵重的一种,代表了古典丝织技术体系的最高水平,同时,它的图案变化也十分丰富,纹样题材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时尚流行。本文以中国丝绸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汉晋时期织锦袖子残件为研究对象,从工艺和图案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并针对其中一片连璧锦,结合相关实物、文献和图像资料,探讨神仙思想流行下“棺饰连璧”制度对当时织锦图案设计的影响。 中国丝绸博物馆收藏有一 考古研究 2022年04月26日 3 点赞 1235 阅读
罗运兵 赵军:云梦郑家湖——见证秦汉大一统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即“十大”)日前揭晓,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几乎是没有悬念地入选;而在此之前,这个项目还入选了2021年度“中国考古新发现”(即“六大”)。 ▲ M225出土的葬具木板画 郑家湖墓地考古工作公布了许多重要发现,其中有珍贵的木牍文本,有罕见的板画图像,还有大批精美绝伦的秦 考古研究 2022年04月24日 6 点赞 520 阅读
苗霞:“民以食为天”——夏商和西周时期“东厨制度” 像灶类与庖厨相关的遗存,一直都是发掘者关注的重点。本文通过梳理三代时期大型宫殿建筑和普通居址中庖厨类遗存,发现夏、商和西周时期大型宫殿建筑群中已有专门的庖厨类设施,普通居址中少见,且庖厨类遗存均位于主体建筑的东侧或东南侧,故称"东房"或"东厨"。三代时期,将庖厨类建筑设于主体建筑之东已成为规制,故称"东厨制度"。其实东周之后,尤其秦汉以降,直至明清时期,不仅宫殿建筑群沿用此制,普通民居亦以东厨居多 考古研究 2022年04月22日 1 点赞 605 阅读
唐澜芯:画像砖——汉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上世纪以来,成都平原出土了大量的东汉画像砖。这批现藏于成都博物馆的画像石既有对人们生产劳动场面的再现,又有对市井、餐饮、出行、歌舞等场景的描绘,被专家视为“研究汉代社会的百科全书”,也体现古人“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的生死观。 上世纪以来,成都平原出土了大量的东汉画像砖。作为盛行于汉代的丧葬艺术,画像石是墓室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描绘了丰富多彩的 考古研究 2022年04月18日 0 点赞 507 阅读
仰韶文化考古研究 陕西成就斐然 1921年仰韶村遗址首次发掘拉开中国考古学的序幕,也命名中国第一个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目前仰韶文化研究即将走过百年历程,基本明确了文化特征、时空框架和源流演变,深入探讨仰韶时代人类社会形态、资源环境、生业模式及文化交流等重大问题,初步勾勒出中华文明孕育萌生时期的生动历史画卷。 仰韶文化研究是中国考古学发展的一个缩影,见证百年中国考古学的发荣滋长,陕西半坡、姜寨、杨官寨和 考古研究 2022年04月13日 4 点赞 608 阅读
见证“楼兰路”,新疆沙堆烽出土大量唐代汉文木简 “春景渐芳,暄和未尽,不委如何……”这是日前新疆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考古发掘清理出的一封唐代的纸制家书,虽说已经残破泛黄,但字迹却依旧清晰。 ▲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全貌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位于新疆尉犁县东南90公里处的荒漠无人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雀河烽燧群中的一座。 2019~2021年,经国家文物 考古研究 2022年04月08日 3 点赞 1338 阅读
屋檐上的艺术:从秦汉以来瓦当 看岭南千年城史 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是两千多年来岭南的政治中枢。自1995年以来,在此清理出不同时期的大型建筑基址,出土了大量秦汉至明清时期的瓦当。 瓦当,俗称瓦头、筒瓦头,是古代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也是中国建筑体系特有的构件,起着保护檐椽不受风雨侵袭和美化建筑外观的功能,被誉为中国古代“屋檐上的艺术”。千百年来,它们静默于椽檐之上,挡尽千年风雨,诉说着古代人对家的眷恋。瓦当上的图案、文 考古研究 2022年04月07日 1 点赞 561 阅读
他,把一生都献给了考古! 在成都宝墩遗址考古工作站的院子里,有一棵2米多高的香樟树,这是今年1月,师友和同事们为纪念何锟宇而栽的。清明节快到了,小树发出了嫩芽。树下,埋着一把考古手铲。 2021年12月29日,中共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党总支统战委员、宝墩遗址工作站站长何锟宇同志因病逝世,年仅41岁。 扎根田野的考古精神 2009年起,为配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的推进,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 考古研究 2022年04月02日 3 点赞 765 阅读
张德芳:烽火中的居延汉简 这篇文章讲述了在乱世之中,一群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如何保护与研究珍贵文物居延汉简的故事。正是这些知识分子高度自觉的责任意识,殚精竭力的劳作与奉献,使居延汉简不至于因为战火而遗失或者毁灭。作为后人,我们由衷感激他们的付出!正如文中所说,他们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居延汉简,更是彰显其爱国赤诚的精神丰碑。 ▲ 居延汉简 恐怕很多人都不记得沈仲章这个名字了。我也是在整理与居延汉简相关的史料时,才知道这个人的不 考古研究 2022年03月02日 5 点赞 1013 阅读
曹龙:从武太墓看唐代职官体系及爵位制度 武太出身官宦家庭,唐武周时期曾担任过皇帝近侍及唐昌县令等职务。其墓葬发现于陕西西安高陵区,发掘出土的墓志对于武太生平职位、唐代职官体系及爵位制度等方面的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一、概况 唐武太墓位于西安市高陵区崇皇乡桑军路北段东侧,于2014年在西部物流项目建设用地进行考古工作时被发现。武太墓平面形状呈“甲”字形,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墓室组成,总长度为22. 考古研究 2022年02月25日 3 点赞 946 阅读
云想衣裳——丝绸之路服饰文化 丝路初开,泛漾泱泱汉风 嫘祖始蚕、蚕丛教民养蚕、蚕神马头娘……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古代先民就已经将野生桑蚕驯化为家蚕,随之发明了缫丝、丝织技术,建立起原始丝织业。 到公元前二世纪,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汉代服饰制度随之建立。 从冠服到发饰,从丝锦到纹纱,具有汉文化特色的服饰体系逐渐形成,于泱泱汉风中开启了一段美的历程 考古研究 2022年02月21日 3 点赞 994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