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韩墓地位于山东省枣庄滕州市官桥镇大韩村东,地处薛河中下游,小魏河从墓地西侧流经,地势较为平坦。墓地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70米,面积约7000平方米。墓地于2017年1月被盗,追缴一批东周时期青铜器,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2017至2019年对墓地进行了全部发掘。共清理东周时期墓葬195座,其中小型墓葬149座、大中型墓葬46座,出土陶器、青铜器、玉器、石器、骨器、角器、蚌器、锡器、铅器、漆木器、金器、铁器等文物3000余件。

墓葬等级与特征

小型平民墓葬

年代为战国末期,分布于整个墓地,数十座墓葬打破大中型墓葬。皆为长方形土坑坚穴墓,墓口面积一般2~3平方米,多为夫妻并穴合葬墓,有的设置腰坑并殉狗。葬具多为一棺,少数一棺一椁。人骨皆仰身直肢,头向分为东、西、南、北。随葬品较少,仅几座墓葬在壁龛中随葬少量陶圈足壶、圈足小罐或小壶、盘、匜等,部分墓葬随葬玉质或石质的口含,个别随葬铜带钩、玛瑙环等。

大中型贵族墓葬

分为春秋晚期与战国时期,皆为土坑竖穴墓。

▲M208墓室(春秋晚期)

春秋晚期墓葬多分布在墓地中部,头向东,墓室面积20平方米左右,M208与M57一组面积最大,近50平方米。一部分为带有墓道的甲字形墓,墓道一般向东(个别向西)、较短、较浅,墓道面一般凹凸不平,或有凹槽。墓室皆分为椁室与器物箱(边箱),器物箱在椁室北侧或南侧,葬具多为一棺一椁,个别二棺一椁。墓主人骨架多为仰身直肢,个别为俯身葬。有的在椁下有腰坑和殉狗,椁室周围殉有1至10个殉人,墓主棺内一般撒有朱砂,器物箱流行放置殉牲的习俗,一部分放置车舆及马镳马衔等车马构件。随葬品多放置于器物箱、椁室,主要种类鼎、盖豆、敦、舟、罍、鈚、盘、匜、成套钮钟、车軎车辖、马衔、剑、戈、镞等青铜器,鬲、鼎、盂、豆、罐(罍)等陶器,彩绘陶器占有一定比例,石编罄等。

▲M26陶器组合(春秋晚期)

▲M126出土器物(战国晚期)

▲出土燕国、越国兵器(战国时期)

战国墓葬可分为战国早、中、晚期,绝大多数头向东、仅一座墓葬向南,主要分布于墓地周边或穿插于墓地里面墓葬之间,墓室面积30平方米左右,相比于春秋晚期则墓道长、墓坑深。大部分墓葬平面呈刀把形、墓道长10~15米,一少部分墓葬无墓道,一少部分为带有短小墓道的甲字形墓。墓室亦分为椁室与器物箱,或椁室在南、器物箱在北,或反之。葬具多为一棺一椁,棺流行荒帷、装饰玉串饰,有的在椁下有腰坑并殉狗。墓主人骨仰身直肢,流行施朱砂,多随葬玉配饰和串饰。墓主周围殉葬1~6个殉人。器物箱流行殉牲(见大量动物骨骼)的习俗,有的随葬车舆、车伞盖等,有的随葬木质盾牌、铠甲,有的随葬呈束的兵器(其中木柲较长较细、非实用器)。随葬品多放置于器物箱,主要有鼎、簠、豆、舟、壶、鉴、盘、匜、车軎车辖、马衔、剑、戈、镞等青铜器,鼎、豆、壶、鸟柱盘、方座龙耳簋、圈足凤耳簋、投壶等陶器(多为仿铜礼器),其中一部分彩绘陶器;棺椁之间随葬兵器,棺内随葬玉器,其中水晶器、玛瑙器较多;M123随葬一套锡钮钟,比较罕见。

墓地性质

墓地延续时间长,从春秋晚期一直延续至战国末期,从墓葬层位关系、墓葬规模、葬俗、随葬品等诸方面看,明显分为两个大的时期及两个不同性质的墓地,即春秋晚期至战国晚期的大中型贵族墓地和战国末期的小型平民墓地。

大中型墓是我们讨论的重点。从墓葬头向、葬俗、随葬品分析,墓葬具有东夷文化属性,例如,墓主头向东,殉人多而延续时间长,设腰坑并殉狗,随葬牛、羊、猪、狗等大量动物生肉,流行大器物箱,陶器多黑皮陶且多偶数组合。从M43随葬的4件器物皆有“倪大司马”的铜器铭文看,墓地或为倪国贵族家族墓地。从大中型墓墓室面积、棺椁、随葬品(用鼎数量)等分析,墓主人多为士一级贵族,一部分为卿大夫级别,而M208与M57为一对夫妇并穴合葬墓、或为一代国君及其夫人墓(追缴的 “倪公克父”戈或出自M208)。

大韩墓地具有自身特点的同时,大中型贵族墓葬文化因素又呈现多样性特点。墓地本身西南距薛国故城约5公里,东北距东江小邾国墓地约18公里,西北距滕国故城约18.5公里,墓葬不但与薛故城薛国贵族墓葬、滕州庄里西滕国贵族墓葬犬牙交错,而且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晚期这个动荡的时代,该地区又往往是大国争霸和兼并的交界地区。因此,大韩墓地又有许多外来的文化因素成份。这些有吸收周边文化因素成为自己特点的,例如青铜鈚、提链小罐,彩绘陶器数量较多,随葬玉器较多等等。同时又有其他古国的文化因素。例如具有越国文化因素的器物有印纹硬陶坛、瓿、小罐,原始瓷杯,越王州勾铜剑、同心圆菱形纹铜剑等。具有楚文化因素的器物有铜箍口鼎、无沿簠、浴缶、尊缶等。具有燕国文化因素的器物有青铜戟、青铜动物纹样提链壶、陶鸟柱盘等。

墓地布局

大韩墓地的大中型墓葬是重要发现。我们说的墓地布局亦从大中型墓葬谈起。从单个墓葬来说,墓葬头向、形制结构、葬具、葬俗、器用制度、随葬品等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年代分为春秋晚期早段、中段、晚段和战国早期、中期、晚期,埋葬具有很强的延续性。

从墓葬群来看,墓地埋葬是有规划的。墓葬布局以中间规格最高的墓葬M208和M57为中心,有十几对夫妇并穴合葬墓,显然更多的是单身墓葬。墓地中部墓葬比较稀疏,似乎有预留空间;埋葬有昭穆排列的现象,春秋晚期墓葬在内部,战国墓葬在外围,春秋时期墓道一般向东、个别向西,战国时期墓葬则向东、向西为主,一座向南;战国晚期墓葬有填补空间埋葬的现象,有的见打破现象,M45墓道则呈弧形、显然是避免破坏M64而为;北部未有墓葬、或为墓地入口,墓地当时应为高地,通过勘探,在墓地周围已经发现了兆沟的迹象,而在该墓地以东30多米,又发现一处同时期的东莱贵族墓地,东南部还连续分布着前莱、坝上、北辛等出土东周时期青铜器的墓葬,这种现象值得进一步开展考古工作与综合研究。经过对大韩遗址重点勘探,未发现相关城址,计划在周边更大范围内对重要遗址进行专题复查、勘探和试掘工作,探索城邑和墓地的关系。

价值和意义

大韩东周墓地的发掘与收获,特别是大中型墓葬的发掘,是近年来山东地区和全国周代考古的重要发现,对研究鲁中南地区周代文化谱系、东周墓葬制度、文化交流融合、泗上十二诸侯国及其与周边古国关系等诸多学术问题具有重要价值,对研究齐鲁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大韩墓葬、墓地的发掘科学规范,逐步形成了“安全、干净、清楚、科学、高效、惠民、和谐”的原则与工作思路。墓地发掘、资料整理、文物保护修复、综合研究同时进行,积极开展多学科合作研究和广泛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这些必将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墓地发掘与研究始终是以聚落考古的理念贯穿其中,并纳入总的课题规划下进行的。在发掘的同时,对墓地和遗址进行了重点勘探,探索相关城邑、墓地兆沟等重要现象,结合《薛河流域区域考古调查》成果进行遗址专题复查与聚落研究,与周邻的薛国故城及其贵族墓葬、东江小邾国墓地、滕国故城和庄里西滕国贵族墓地等进行比较研究。这些对以后该地区古国关系及考古学文化的综合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更多2019十大考古候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