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由于特殊的造型、精美的纹饰和极具历史研究价值的铭文,是历代好古者的最爱。但其造伪从春秋到现代从未中断,特别是清末民国后,造伪风更甚。改革开放后,青铜器较高的经济价值逐渐吸引了很多眼球,于是出现众多以牟利为目的的仿造品,令人难辨真假。因此,面对一件古色古香的青器,如何区别真假,就显得至关重要。通过辨别商周青铜器的制造痕迹来区分真伪,应属最易掌握的一种方法。

所谓“制造痕迹”,专指商周时期青铜器制作者在制作青铜器时,留下的工艺痕迹。这种痕迹的出现是由于当时采用了泥范铸造工艺,而有些工艺特征是泥范工艺独有。古人竭尽全力避免留痕,但依旧受限于当时工艺水平,留下了许多特征。制造痕迹有很多种,主要分为铸造痕迹和铸造结束后的加工痕迹两类。

首先,想要发现商周青铜器铸造痕迹,就要知道商周青铜器采用的铸造工艺。目前研究表明,当时绝大多数青铜器(对曾侯乙墓出土部分器物铸造工艺有不同意见)采用泥范铸造工艺。

范线

▲ [春秋] 鼎 鼎身黑色箭头所指即为范线,虽经过打磨,但依旧明显

▲ 局部

范线的产生是由于商周时期用范浇铸造法,范的分型面(即范与范之间的缝隙)不可避免会有青铜液渗入,最终留下痕迹。在泥范浇铸时代,理论上每个器物都有范线。范线的位置以及数量与外范的分切形式、块数息息相关。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器物不但有垂直面分范,水平面也分范。常见的圆鼎也不一定是三分法,从殷墟出土青铜器来看,还有六分法,并且个别从水平面分范。这样同种器物产生范线数量的位置是多种的。

随着时代发展,范铸技术在进步,分范的方式也在变化。

▲ [西周]鼎 底部黑色箭头所指为经过打磨的范线; 红色箭头所指非范线,而是加强筋

譬如,从侯马遗址的陶范看,青铜器到了春秋时期采用了块模制范法、分范浑铸的工艺,还普遍采用了分模、分铸、焊接等工艺。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器物上没有范线是由于商周时期,范线被认为是种缺陷,影响美观和使用,要尽力去除掉,这就涉及到另一种工艺——打磨。

▲ [西周]盂 底部范线为铸造完进行了打磨

▲ [商]尊 黑色箭头所指为范线; 红色箭头所指是经过打磨的范线

也就是说,应该存在范线的地方没有范线,极大原因是被打磨掉了。但同时,打磨范线会留下打磨痕迹。部分青铜器出土时,有些由于锈蚀比较严重,掩盖了大部分器体,导致我们很难发现范线或者打磨痕迹。

垫片

▲ [西周]簋盖 红色箭头所指为垫片痕迹

铸造一件青铜器需要很多块陶范,这些陶范必须用垫片支撑开并保持正确的间距,这个间距产生的空隙基本就是器物形状和厚度。垫片不仅防止泥芯偏移,而且保证了间隙均匀。

商周时期青铜器作坊里会留下许多铸造失败的器物,工匠们就地取材,把废器敲击成垫片。理论上说,每个器物(需要支撑外范和内范)都会留下垫片。实践中,薄壁器物垫片肉眼可见,厚壁的不宜发现,但超声波拍片都能发现。目前通过研究发现,个别器物没有垫片,其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虽然垫片位置相较于范线不是绝对固定的,但发现垫片比较容易,因为垫片与器物本身的青铜材料不尽一致,导致出土皮壳、锈蚀与器物本体差异比较明显。

▲ [西周]镈钟 内腔上有垫片

另外,垫片形状也多样,厚度偶尔有差异。垫片位置一般于器底、纹饰空白处,这样不容易破坏纹饰的整体性和美观。

机械加工痕迹

▲ [春秋]牺尊 黑色箭头所指为打磨造成的痕迹

这里主要是指铸造结束后的打磨痕迹。器物铸造出来有缺陷,就需要打磨和修补。有范线的地方,容易打磨的都必须打磨掉,不容易打磨的,就留下了隐约的痕迹。有些专门用来陪葬的器物,不是实用器,为了省工,打磨会很粗糙,甚至省略此步骤。

修补

▲ [西周]卣 盖子的补铸,红色箭头所指

▲ 局部

第四种痕迹是修补痕迹。除工艺设计造成的缺陷,在商周铜器上还经常可见到各种铸造缺陷。受技术和工匠水平所限,古代青铜器成品率并不高,器物上常有漏铸,不影响使用的就留着,影响使用就补铸。有些器物在使用过程中,日积月累造成局部损坏,也会采用补铸的办法。这种痕迹不是每个器物都有的。还有个别器物铸造出来,虽然有砂眼,但不影响使用,就不会去修补。

随着技术进步,春秋时期出现了拼兑范技术,但可归类到范线。还有种痕迹是青铜器在使用焊接技术时出现的痕迹。要想较快在器物上发现这些痕迹,需要掌握一定范铸知识,多去博物馆看有明确出土记录器物上的痕迹,牢记于心。

青铜器作伪很早就有,受条件限制,早期作伪者对这些痕迹产生的原因不是很明了,因此仿制的青铜器只求形制、纹饰、铭文的一致,对这些痕迹很少有全部模仿的,有些模仿了范线,但没有垫片、也没有打磨痕迹。随着作伪者对青铜器知识及范铸技术的了解,以上这些痕迹也在仿制过程中被愈发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