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始建于天宝二年(743年)的唐华清宫朝元阁,经考古发掘,清理出唐代、元明等时期大型夯土建筑基址一处,出土经火焚后的地袱、立柱及排列有序的石柱础、莲花纹瓦当、带字瓦、铺地砖、手印纹砖等。该遗址目前发掘面积已达850平方米,是一处难得的保存较为完好的皇家建筑基址,它的发掘无疑对研究中国大型建筑的结构、布局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 西北-东南航拍全景

  朝元阁是唐代华清宫主要建筑之一,是盛唐皇家依山而建的大型建筑,也是骊山上规模最大的建筑,供奉玄元皇帝(老子)、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等6位皇帝画像,实则相当于李唐王朝的家庙。玄宗时期,除祭祀外,朝元阁也作为登高远望、郊游的休息之处。《旧唐书》载:帝(玄宗)尝登朝元阁赋诗,群臣属和,帝以豫诗最工,诏曰:“诗人之冠冕也。”不少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涉及朝元阁的诗赋。

▲ 唐代手印纹砖台阶

2018年8月,为配合唐华清宫朝元阁的维修保护工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开始对朝元阁遗址进行发掘。朝元阁夯土基础保存相对完整,排列有序的柱础石对研究朝元阁的建筑结构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通过发掘,能初步判断出唐代朝元阁是一组结构复杂的大型建筑。主要组成部分有高大的夯土台、左右两侧台阶式廊道、北部廊道、西侧夯土、顶部建筑、建筑内部夯土台等部分构成,结构较为完整。整体建筑应该至少有三层屋檐。

▲ 唐代建筑基址中部夯土台

朝元阁遗址为一处依山而建的大型夯土高台建筑。夯土台基坐北朝南,长方形,东西长22.6、南北宽15.5-16米、高5米。北部夯土残高2米,有草拌泥墙面及白灰面。夯土台北侧有回廊,两侧有台阶式回廊。

唐代地面普遍为夯土,中部偏东有边长6米,现存高90厘米的夯土台。此台深入地面以下,整体高1.9米。东西两侧被后期用以安装地栿的沟槽及柱础石坑破坏,顶部与后期地面持平。

西部台阶式回廊外柱石间保留有地栿的痕迹。从柱石观察,北部回廊为面阔5间的建筑。

 

后期建筑基址(元明时期)整体向西移动约50厘米,坐北朝南,面阔3间,进深3间,柱石、火焚后的地栿、部分立柱也保留了一部分。柱石基本为唐代柱石再利用。清代建筑从基础看也是一组面阔3间、进深3间的建筑。从发掘情况看,至迟在宋代,朝元阁东西两侧台阶式回廊、北部回廊已荒废不用,逐渐被填埋。(秦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