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麦积山石窟是佛教东传过程中中国北方重要的佛教遗迹之一,有着非常出名的被誉为“东方微笑”的小沙弥、“窃窃私语”的菩萨与螺髻梵王等重要造像。

汇聚了15件国家一级文物的“东方微笑——麦积山石窟艺术展”昨天起在常州博物馆试开放,展览汇集60件(组)来自麦积山石窟各个时期的造像、壁画、文书等文物以及59件(组)临摹作品,堪称麦积山石窟艺术在麦积山石窟以外首次全面展示。

▲ 第133窟第9号龛内小沙弥北魏

麦积山,又名麦积崖,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东南,海拔1671.4米,山高142米,地处秦岭山脉西段北麓,因山形酷似农家所积麦垛而得名。

▲ 麦积山外景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且在中国传播线路复杂,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北方的陆上丝绸之路,受犍陀罗和笈多风格影响较大,由中亚传入,以新疆一带的佛教遗迹为策源地,串联起敦煌莫高窟、炳灵寺、麦积山、龙门、云冈石窟等众多北方佛教遗迹。

天水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西接陇右,东通关中,南通汉中入蜀,是古代的交通孔道。麦积山重要的地理位置,为佛教的传播和弘扬创造了条件。

▲ 中国主要石窟寺分布图

根据目前的研究,一般认为麦积山石窟的开凿历史可以追溯到十六国后秦时期。后秦(384—417)是由羌族建立起的王朝,于长安(今西安一带)建都。后秦王朝非常崇信佛教,最早在政府中设立僧官来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国君姚兴还把当时最有名的西域高僧鸠摩罗什从凉州迎请到长安。当时的长安高僧云集,是重要的佛事活动中心,佛教思想由此向四周扩散和传播,秦州(天水的古称)地区佛教的发展也得益于此。同时,在秦州本地弘法的帛远、竺法护等高僧,对当地佛教思想的传播和造像题材的选择也起着重要作用。

后秦末期,著名高僧玄高西行到达秦州,隐居麦积山,与昔日长安高僧昙弘等一起参禅修行。许多僧人听闻玄高的名声,都聚集在麦积山听他宣讲禅法。麦积山因名僧群集而扬名,由此成为佛教兴盛之地。

▲ 第78窟(麦积山现存最早洞窟之一)正壁和西壁佛坐像

北魏是麦积山开窟造像的高峰,此期在麦积山开凿的洞窟将近90个,近于总数的一半。西魏时,因袭前制,不断营建。北周时天水的佛教发展同样兴盛,也开凿了大量的窟龛。隋代时皇帝崇佛,在麦积山建塔修寺、开窟造像,当地士绅群起效仿。唐代佛教全盛,而麦积山石窟却因大地震和政治军事方面的不稳定而进入了停滞期。宋代没有开凿新窟,但在原有洞窟中增加了不少新塑,也重修了很多残破之像。元明清时麦积山石窟发展处于衰退期,没有重新开窟,只有极少新造像和小规模的重修活动。

▲ 第4窟又名散花楼、上七佛阁,始建于北周,唐宋明清重修

▲ 东崖大佛 始建于隋代,宋代重修第13窟

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余个王朝、1600余年的开凿和修缮,麦积山现存窟龛221个,各类造像10632身,壁画979.54平方米。

1961年,麦积山石窟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麦积山石窟作为丝绸之路沿线最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成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遗产项目之一进入《世界遗产名录》。

本次麦积山石窟艺术展分为“佛陀的世相”、“信仰的造化”、“世人的愿力”三个部分,从不同角度展示麦积山石窟艺术。

佛陀的世相

第一部分“佛陀的世相”以时间为线索,以麦积山石窟开凿和修缮的历史兴衰为背景,主要展示麦积山石窟各历史时期的雕塑精品,反映其艺术特征和风格演变。

从后秦至北魏早中期的古朴凝重,到北魏晚期的秀骨清像,到北周时期的珠圆玉润,再到隋唐的丰满圆润,最后到两宋的写实求变,麦积山石窟的雕塑艺术风格演变有着很强的延续性,脉络清晰可寻。

▲ 影塑佛坐像 北魏早期

▲ 影塑菩萨像 北魏中期

▲ 泥塑菩萨立像 北魏晚期

▲ 石雕佛头像 西魏

▲ 泥塑佛坐像 北周

▲ 泥塑佛坐像 隋

▲ 泥塑菩萨头像 宋

▲ 第133窟第9号龛内小沙弥北魏

▲ 第121窟正壁左侧“窃窃私语”的胁侍菩萨与螺髻梵王北魏

本次展览也展出麦积山石窟非常出名的被誉为“东方微笑”的小沙弥、“窃窃私语”的菩萨与螺髻梵王等重要造像的临摹展品。

▲ 伎乐飞天“薄肉塑” 北周 第4窟刘俊琪临摹

“薄肉塑”壁画是北周时期麦积山石窟独有的技艺,国内其他石窟未见。“薄肉塑”即飞天的面部、五官、颈、胸、胳膊、手、足等裸露在外的部位用薄塑来表现,其他部分如衣裙、飘带、臂钏、项圈、璎珞、流云、天花等用绘画来表现,呈现“薄肉塑”飞天特有的立体感。

信仰的造化

第二部分“信仰的造化”侧重介绍麦积山的洞窟形制,窟内的造像题材与组合,通过故事性较强的壁画、佛传故事造像碑、复原洞窟等展品,阐释麦积山石窟所反映的佛教信仰。

麦积山有哪些类型的洞窟?洞窟中不同造像的设置有什么用意?展厅内将第123窟和第62窟整窟复原。第123窟是西魏石窟,第62窟是北周石窟,这两窟都属于麦积山的特窟。本次展览以1:1的大小复原了这两个重点洞窟的面貌。另外,第123窟窟门内侧一对童男童女,身着胡服,面容天真可爱,也是麦积山石窟比较出名的人物形象。

▲ 第123窟窟门内侧童男童女像 西魏

▲ 石刻“佛传故事”碑 北魏 第133窟 孙纪元临摹

上图中第133窟石刻“佛传故事”碑是麦积山石窟所有石刻造像中最具研究和观赏价值的一块,造像碑自上而下分为三段,左右亦分为三段,正中三个大格内,分别绘释迦多宝并坐说法、交脚菩萨、释迦说法等画面。在左右两侧的分格内分别绘燃灯授记、乘象入胎、树下诞生、劝请回宫、降魔成道、树下思维、初转法轮、文殊问疾、佛入涅槃、阿育王施土这些故事,每一幅都值得仔细品味。

麦积山所在的天水由于气候相对潮湿,洞窟壁画不易保存,本次展览的第一部分有少量壁画原作展示,第二部分则有数幅精品壁画临摹品,包括《西方净土变》《法华变》《睒子本生》《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八王争舍利》等。

▲ “西方净土变”壁画 西魏 第127窟 杨晓东临摹

▲ “睒子本生”壁画 西魏 第127窟 刘俊琪临摹

世人的愿力

第三部分“世人的愿力”从石窟的供养人、修行的僧侣、建造的工匠、麦积山石窟的保护传承等方面,结合造像碑、木雕版、拓片、经书、佛教用具等展品,表现了“人”在麦积山石窟的营建及文化艺术传承中的重要影响。

麦积山石窟中,可见平民衣着,无背光,或为造像、或为画像的个人或群体,他们是历史上信仰佛教,出资开窟造像的施主或捐助者们,被称之为供养人。下面这件北魏时期的影塑供养人头像,出于第127窟,是一个女童的形象。

▲ 影塑供养人头像 北魏晚期

▲ 白瓷碗 宋 来自东崖大佛

▲ 钱币幡 元 来自西崖大佛

以上两件文物均发现于摩崖大佛内。上图的一只白瓷碗,发现于东崖大佛主佛白毫内,为宋时修缮东崖大佛的工匠所有。碗外侧有墨书题记,包含了工匠的籍贯、姓名,以及重修大佛的时间等重要信息。

下图的钱币幡,是上世纪80年代人们在修复西崖大佛胸部时发现的,由287枚铜钱币以棉线编结而成。

麦积山石窟开凿之初,便有寺院,因依附山岩而建,故最早被称为石岩寺、灵岩寺,寺名一直沿用到隋代。隋代改名为净念寺。唐代又更名为应乾寺。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赐名为瑞应寺,一直沿用至今。现今的寺院建筑为明代后期所建,清代对部分建筑进行了重修。处在山脚之下的古寺,千余年来清风吹拂、明月相照,为一处静心修行、坐禅奉佛的上佳之处。此次展览中有数件来自瑞应寺的文物。

▲ “秦州天水郡麦积山佛龛铭并序碑”拓片 明 来自瑞应寺

▲ “金刚经啓经”木雕版 明 来自瑞应寺

▲ 血书《妙法莲华经》明 来自瑞应寺

据介绍,此次展览由常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敦煌研究院主办,常州博物馆、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承办,并成功入选国家文物局向社会推介的100项2020年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