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寨聚落遗址沙盘

中国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为主的遗址。位于陕西省临潼县城北,地处临河东岸的第二台地上。面积约5万平方米。1972~1979年,西安半坡博物馆和临潼县文化馆合作,由巩启明等主持进行11次大规模发掘,揭露面积1.658万平方米,是迄今中国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中,发掘面积最大的一处。该遗址仰韶文化堆积由下到上依次为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和半坡晚期类型(或称西王村类型)。

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半坡类型的年代为公元前4600~前4400年左右,史家类型为前3690年。遗址最上层,还有少量的陕西龙山文化遗存。姜寨发掘的主要收获是:

为研究关中地区仰韶文化的发展序列提供了重要依据;揭露了半坡类型的一处聚落遗址,其保存之完好,布局之清晰是前所未有的;发现的大量遗迹、遗物,充实了仰韶文化诸方面的内容。

▲ 姜寨遗址出土 人面鱼纹尖底陶器

村落布局

半坡类型聚落的总体布局分为居住区烧陶窑场和墓地3部分。居住区西南以临河为天然屏障,东、南、北三面有人工壕沟环绕,轮廓呈椭圆形,面积约一万八、九千平方米。

居住区内有中心广场,周围分布着100多座房子,分为5群。每个建筑群以一座大房子为主体,还包括十几座或二十几座中小型房屋,门均朝向中心广场。房屋附近分布有储藏东西的地窖群、2座家畜圈栏以及许多儿童瓮棺葬。

窑场在村西临河岸边。村东越过壕沟即为墓葬区,南北分布着3片墓地。就整个村落遗迹特别由5组建筑群来看,可能居住着由若干氏族组成的一个胞族或一个较小的部落。

▲ 考古人员对姜寨遗址瓮棺群清理

房屋建筑

仰韶文化的房基平面多呈方形或圆形,分大、中、小型3种。有地穴、半地穴及地面建筑3类。大型房址只有半坡类型的4座,都是方形,其中半地穴式及地面建筑各2座,面积均达80平方米左右,一般都有门道,门内设一个大型深穴连通灶坑。灶坑两侧至墙边还筑有低平的方形土台。中、小型房子面积一般为20平方米左右。有少数居住面用草泥涂抹并经火烧。房屋中央都有一个灶面或浅穴灶坑。

半地穴式者下部以穴壁为墙,穴壁四周还有若干小柱洞,地面起筑的多以木骨涂草泥为墙。陕西龙山文化的十多座房子,分为方形和圆形两种,除地穴、半地穴外,出现了地面分间建筑,居住面一般先涂草筋泥再抹白灰,比较讲究,有的屋内还设有地窖。

▲ 姜寨遗址 陶埙

墓 葬

共发现600多座墓。半坡类型墓葬约400座。成人土坑墓集中在沟外的墓地,主要是单人仰身直肢一次葬,少数为单人或数人的二次葬,死者绝大多数头向西,普遍有数量不多的随葬品。

儿童瓮棺葬大都分散或成群分布在房屋附近,也有些与成人一样同埋在公共墓地,葬具是夹砂红陶瓮上扣一个陶钵或盆,也有罐、钵相扣者,仅极少数的瓮棺内有数件随葬品。史家类型墓葬约200多座,除少数瓮棺葬外,大部为土坑墓。

盛行多人二次合葬,一个坑内常有20具左右人骨,多的达七、八十具,一般都分排分层头朝西整齐堆放。这些同坑埋葬的死者,在氏族内部当具有更亲近的血缘关系。半坡晚期类型墓葬极少,仍有儿童瓮棺葬,土坑墓内单人仰身直肢葬的死者头向东北。

▲ 姜寨遗址 人面鱼网纹彩陶盆

重要遗物

半坡类型的遗物很丰富。有些彩陶的花纹新颖别致,特别是陶盆内壁对称的鱼、蛙和人面纹,笔法简练古朴,不失为原始艺术的珍品。出土了若干贝饰,这在关中地区是罕见之物,当是由辗转交换得来。在一部分陶器上发现有刻划符号,共38种120多个,其中多数与半坡遗址及其他仰韶文化遗址所出的相同,也有少数是初次发现,为研究中国原始文字的起源提供了科学资料。

▲ 姜寨遗址 鱼蛙纹彩陶盆

史家类型的鱼鸟纹彩陶葫芦瓶,是首次发现的新器物。在一座墓里出土一套绘画工具,计有石砚、砚盖、磨棒、陶杯各1件及黑色颜料数块(氧化锰)。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一方石砚和一套美工用品。此外,半坡、史家两类型都出有粟,为原始农业增添了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