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传馨——碑拓里的永嘉学派故事》展览借助拓片、书信、族谱、书籍以及实物、图版,追溯宋元以来温州学者的生平、家族,讲说“碑拓里的永嘉学派故事”。而“永嘉之学”又结合新时代特色,融入世界经济文化潮流,发展为“温州学”,其内涵十分丰富。

为了向公众诠释展览内涵,弘扬永嘉学派研究和现实意义,并推动温州学的发展,温州博物馆特邀温州文史界的研究学者,就永嘉学派研究中的不同角度,为公众深入诠释,解读永嘉学派的内涵。

金石之制始肇于三代,金石学滥觞于汉代,宋代成专门学问,清代大盛。人们研究金石,有出于雅玩,也有出于考订经史的目的,金石文献与纸本文献同为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料。

为什么将金石和永嘉学派联系起来,是因为晚清学者以孙家父子为代表收集和整理地方性的历史文献,包括收集金石材料为证史补史校史,构建地方文化记忆,玉海楼收藏了大量宋代温州学者的石刻文献。

1947年孙延钊将玉海楼的文献寄存于浙江大学文学院,后赠予。经梅冷生、夏承焘先生周旋,玉海楼藏温州文献及与浙大重复的文献赠于籀园图书馆。1950年筹组温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作为15个委员之一的孙孟晋先生将曾在1936年省文献展览会陈列过的180件文物捐赠市文管会,1974年再赠一批家藏孙衣言、孙诒让遗稿。我们馆藏碑拓不少有孙孟晋(孙延钊)的收藏章。

所以,我们在展陈设计上,总体上以宋元明清为序,择其要者展示。第一单元和最后单元是呼应的,布置孙衣言、孙诒让父子批读、整理永嘉学者文献的手稿以及孙衣言父子手书以永嘉学派为题的对联之类,体现孙衣言父子对永嘉学术的追溯和继承。

为什么近代学者要重建永嘉之学呢,因为近代中国受到了外部冲击,有识之士反思中西差距,意图从制度建设层面寻求可以借古开新的资源,比如周礼,而宋代温州学者比如薛季宣、陈傅良在制度建设方面有丰富的思想遗产。所以,近代学者收集先哲的文献,既是对地方文化资源的再发现,也是学术史的回顾,为当下制度建设寻求历史资源。

但是,从概念的生成而言,“永嘉学派”一开始并非以“派”命名,在朱熹、虞集、黄宗羲、全祖望称呼永嘉学者群体为“永嘉之学”。而永嘉学派作为一个概念的提出,始于晚清民国时期,如:孙衣言:《永嘉学派》;邓实:《永嘉学派述》;徐振达:《浙东永嘉学派》;孙延钊:《浙学中之永嘉宗派》;林损:《永嘉学派通论》;孙延钊:《浙江永嘉学派之源流》(著作)。从而成为今天耳熟能详的名词。

从今天的视角看,“永嘉学派”主要分两期,一期是宋代,一期是晚清。后者发现、重构了前者,发展了经制之学,体现了温州人关注家国命运、注重务实力行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