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能够忘却翻开一本新书时的心情。书籍的一端是作者,另一端是读者,人们期待着一次开诚的交流,一场思想的邂逅。

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全在手中一卷书。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我们选择了2020年出版的三部新书,这三部著作的主题都是中华文明与中国历史,三部著作都是知名学者撰写的带有普及性的“大家小书”,他们积极运用近年来的考古成果,从不同的角度为读者描绘了中华文明的辽阔图景。

中华文化的基因是什么,大河文明有什么特质,学者关注哪些前沿问题……就让我们在开卷问答中,细读中华文明。

访谈一 探寻五千年不断裂的文化基因

刘庆柱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原所长

▲ 《不断裂的文明史》 刘庆柱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不断裂的文明史》是您新出版的一本学术普及性的通史著作。近些年,您曾在多个场合提出,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三大文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五千年不断裂”,这是您多年来从事考古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观点吗?

刘庆柱:是的,我想要解读的并不是“五千年”时间长短的问题,而是要解读“为什么不断裂”,解读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是什么。去年我发表了一篇论文《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裂特点的考古学阐释》,学术论文是给专业人士看的,论文光是注释就有一百多个,而《不断裂的文明史》这本书与学术论文不同,是想写成一本大家都能读懂的书,用考古学来解释“五千年不断裂的文明史”。

这里的“不断裂”是指国民的人类遗传基因和国家文化基因两方面的延续不断。根据中国遗传学的研究成果,目前中国境内绝大部分人的基因与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中游地区人群基因相近。

以前的考古学是一种“描述科学”,就是研究一样东西是什么、有多重要,很少“透物见人”。今天讲文物,其核心价值则与人相关,不是一些收藏家眼中物品的经济价值,“文物”一词中的“文”就是人,就是历史,就是文化基因。

▲ 商代 祭祀涂朱牛骨刻辞

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