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孟海(1900-1992)原名文瀚,后改名文若,字孟海,号石荒、沙邨、兰沙、僧孚、决明,中年后以字行。浙江鄞县沙村人。曾任中山大学预科教授、浙江大学教授、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浙江省博物馆历史部主任、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西泠印社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浙江分会主席、浙江美术学院终身教授等职。

▲ 沙孟海(1900-1992)

沙孟海先生是中国现代书法大家。他的书法以碑学为基础,远追汉魏,近取明清,兼精篆、隶、真、行、草诸体,沉雄茂密、俊朗多姿,以气势磅礴见称,尤以题榜大字最为世人所激赏。篆刻虽不多作,然博综古今,朴拙而富有韵致。

沙孟海先生学贯古今,知识渊博。书学、印学而外,他于古典辞章、文字训诂、金石碑版、文物考古均有高深的造诣。他长期从事文物、博物馆工作,在文物调查、考古发掘、文物征集、文物保管、陈列展览等诸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 冯君木墓志铭

2020年是沙孟海先生诞辰120周年。浙江省博物馆撷取沙孟海先生家属捐赠文物之精品159件(组)举办此展,回顾沙孟海先生的求学历程、卓然成就、友朋交谊和文博点滴,以为纪念!

一、受业良师

沙孟海幼承庭训,喜好书法与篆刻。早年赴宁波就读于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随冯君木学习经史文学。他深厚的学养根基,与冯先生的悉心教导密不可分。沙孟海旅居上海后,常侍随冯君木与沪上名流吴昌硕、朱彊邨、况周颐等交游,得以增长识见、开阔胸襟。加之又拜于书画篆刻巨匠吴昌硕门下,得其指教,造诣日深。

冯幵(1873-1931),字君木,原名鸿墀,字阶青,书室曰回风堂,人称回风先生,浙江慈溪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以拔贡试于朝,列二等。然其无意仕进,翌年出为浙江丽水县学训导,一年后调任宣平县教谕,以病未赴。三十而后即栖迁故里,以教书为业。1923年秋,就上海修能学社社长,与当世名宿如吴昌硕、朱彊邨、况周颐等相善。著有《回风堂诗文集》《回风堂词》。

1914年暑期,沙孟海考入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冯先生时任该校国文教师。期满毕业后,仍随冯先生攻习经史文章。青年沙孟海在坐馆谋生之余,常寄住宁波宝兴弄先生寓所,聆听教诲。沙孟海与冯先生从相识到情同父子,从宁波到上海,始终相随,直至冯师下世,前后十六余载。

吴昌硕(1844-1927)于1911年夏,由苏州移居上海,1913年,迁往北山西路吉庆里定居,直至去世。晚年吴昌硕艺术创作达到成熟和高峰期,诗书画印相熔铸,开辟出苍劲雄浑、元气淋漓的自我境界,声名远播海内外。1923年初,沙孟海到沪后不久,得以拜识吴昌硕,后以自刻《印存》求正,吴氏多有指点。

▲ 沙孟海临苏轼寒食帖

二、翰墨千秋

沙孟海的书法,诸体兼擅。早年习书,从篆书入手,下逮汉魏碑版、晋唐法帖,风格以整饬精严、古雅朴茂为特点。中年以后,多作真、行、草书,除钟繇、索靖、二王之外,于欧阳询、颜真卿、苏轼、黄庭坚、黄道周等用功较深,他以深厚的学养为基础,穷源竟流,不断探索蜕变。晚年书法,错综变化,益见精善,沉雄茂密,自成格局,尤善作榜书大字,深为世人所推崇。

三、治印遣兴

沙孟海的篆刻,以秦汉为根基,嗣后出入赵叔孺、吴昌硕之间,不为师法所囿,又汲取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和浙派诸家之长,处处见古人,又处处有自我。加之他在金石、考古、文字学上的深厚学养,其印作古穆朴厚、入古出新、迥于时流,兼具金石味与书卷气。

四、挚友高朋

沙孟海以其深厚的学养和高尚的人格,结识了诸多友朋同道。他常治印赠友,也得诸多印友刻印相赠,还有诸多书画名家以丹青翰墨相唱酬。他们多是沙孟海治学、求艺道路上的知己。其间往来信札,或为真挚问候,或为探讨文史,或为切磋艺事,记录了沙孟海与同辈文人之间的交往,见证了上个世纪书画篆刻家之间的友情。

五、情系文博

自1952年3月调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后, 沙孟海便与浙江文博事业结下了终其一生的情缘。他指导全省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是浙江考古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为充实浙江省博物馆的展陈内容,他积极奔走,通过协商洽购、争取调拨、动员捐赠等多种形式征集到包括《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在内的诸多珍贵文物。在繁忙工作之余,他撰写文物考古类论文十数篇,体现出严谨朴实的治学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