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发绣原称墨绣,是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针尖上的技艺,以丝绢为底,以绣针为笔,以精选的少女天然色头发做绣线,精工绣制而成,具有用材奇妙、清秀高雅、永不褪色、耐腐防蛀、利于收藏等特点,被誉为“天下一绝”。

发绣起源 

发绣艺术,始于唐朝,绵延至今,据考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清康熙年间《绣考》有“唐海陵西溪镇(今东台市东台镇)有发绣阿弥陀佛……”的记载,彼时,佛教盛行,为表示对佛的虔诚,以青丝在丝绢上绣观音、如来像等,民间也有少女以发丝绣鸳鸯等信物赠送情人。迄今为止,最早的发绣作品是现存于英国伦敦博物馆的《东方朔像》,相传为南宋皇帝赵构之妃刘安所绣。

元代绣品承继宋代遗风,不如宋绣之精工。明清两代发绣作品在色彩、内容和品种上均有了新的发展。孔尚任在《西团游记》中云:“东台西团镇晾网寺内,藏有发绣观音佛像……”光绪年间,东台盐署幕僚宣瘦梅在《夜雨秋灯录》中对东台城北郊晾网寺内发绣《如来佛像》也做过详实描述。

现存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明代嘉靖年间《倚琴伫月图》以及成都文殊院藏道光五年陕西总督杨延春之女的《水月观音》等,均为传世珍品,被后人誉为“细若纹睫,侔于鬼工”的神来之作。七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指示保护民间民族文化传统,东台县工艺品总厂邀请苏州刺绣艺人指导,试制第一幅发绣《秋风纨扇图》获得成功,发绣这一古老民间绝艺重现生机。

此次展览介绍了发绣的历史、发绣基础知识、发绣工具与制作流程、发绣的针法等内容,展出了包含《清明上河图》《康熙御制耕织图》《八十七神仙卷》《世博会牡丹》等发绣精品28幅,大都为近几十年东台发绣艺术家屡获佳奖的精品力作,代表了当代发绣艺术的较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