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东汉末年以来三百多年的分裂动荡和迁徙融合,隋唐重建大一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之一。内蒙古隋唐考古工作主要围绕隋唐王朝北疆的州县、羁縻府州城址及周边墓葬而开展,此外还对一些游牧民族文化遗存进行了调查和发掘研究。

一、城址

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地区隋唐城址的考古发掘研究工作最早始于呼和浩特美岱古城与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1959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发掘美岱古城,在外城东北部发现了唐代遗迹。1960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等单位联合对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进行了勘探和试掘,在北城发现了北朝晚期及隋唐以后的文化堆积。1997年至2005年间,在基本建设项目的推动下,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进行了4次大规模考古发掘,进一步确认北城2-4层为唐代文化层。2015年,在南城也发现了唐代遗迹,出土了连珠纹瓦当、开元通宝铜钱、白瓷片等唐代的典型遗物。2016年在北城发现了一处东西长50、南北宽15米的长方形唐代建筑基址,台基周围发现了大量莲花纹瓦当、绳纹砖、滴水等建筑构件。通过多年来的考古工作,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的结构布局和城市建设历史已基本明了。古城分为南、中、北三城,其中北城始建于唐代,规模最大,城内的建筑遗迹规格最高。唐王朝建置单于大都护府,使其在唐朝边疆防御体系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新忽热古城

2018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新忽热古城的东城门、东瓮城门以及城内一处建筑基址进行了发掘,发掘者认为该城为唐代横塞军城遗址。同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了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大同城,发现灰坑、水井、城门、石圈等遗迹,出土了唐代的砖、板瓦、动物骨骼等遗物。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傍河东壖屈曲东北行千里,有宁寇军,故同城守捉也,天宝二载为军”。大同城即为宁寇军治所。

▲ 大同城遗址

除上述考古发掘工作之外,考古工作者还调查了许多隋唐城址。1957年,张郁调查了察右中旗园子山古城,推测为唐代城址。1963年,李逸友和李作智对准格尔旗十二连城古城及其东约9公里的天顺圪梁古城进行了考察,李作智认为十二连城古城为隋唐胜州及州治榆林县所在地,李逸友认为天顺圪梁古城当为唐河滨县城址。同年张郁先生调查了鄂托克前旗大池古城及巴拉庙古城,认为大池古城为唐代盐州所属的白池县,巴拉庙古城为唐代兰池都督府的治所!。李逸友先生调查了位于托克托古城内西北部的“大皇城”,将其考订为张仁愿所筑的东受降城。1982年,刘幻真调查发现包头市南郊敖陶窖子古城,将其确认为中受降城!,后来又将城北部的“凸”字型建筑台基考证为唐拂云祠!,但陈凌对此说持反对意见!。1994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了包头市土默特右旗水涧沟门唐代边堡遗址外围的一处区域,出土了板瓦、筒瓦及少量陶片。内蒙古地区隋唐城址还得到一些历史地理研究者的关注。王乃昂等人多次赴毛乌素沙漠考察,调查了鄂托克前旗巴郎庙古城(即张郁所记“巴拉庙”)、乌兰道崩古城、敖勒召其古城、查干巴拉嘎素古城、苏力迪古城、巴彦呼日呼古城、大池古城,并将部分城址和“六胡州”联系起来。除此以外,经调查且被确认为隋唐城址的还有托克托县蒲滩拐古城、哈拉板申西城址、乌拉特前旗库伦补隆古城、额尔登布拉格赛胡同古城(已被乌梁素海淹没)、西土城古城、临河市八一古城、古城乡古城、乌拉特中旗奋斗古城、城圪卜古城、鄂托克旗包乐浩晓古城、鄂托克前旗城川古城、巴格陶利古城、准格尔旗古城圪梁城址、乌兰察布察右中旗大滩乡土城子古城、赤峰林西县樱桃沟古城等。

在上述城址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对三受降城及六胡州城址的具体位置展开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未完全达成共识。

二、墓 葬

内蒙古隋唐墓葬的考古工作主要集中在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最早开展工作且发掘隋唐墓葬数量最多的是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外围墓地。1960 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发掘了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北约二百米处11座晚唐时期砖室墓,其中10座为圆形砖室,墓室北部均有砖砌棺床,墓室内有砖砌仿木结构,墓壁绘有壁画。1988 年,孙建华等人发掘了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西南15公里的舍必崖乡大梁村唐元和二年(807年)李氏墓。1994年,魏坚等人发掘了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西南约1.5 公里的南园子墓葬,墓室为砖券圆形仿木结构穹庐顶,出土的塔形器、凤首瓶非常精美,发掘者认为墓葬年代为晚唐至五代时期。1997-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外围墓葬进行了9次勘探和发掘,发掘唐墓186 座。2010-2014年,发掘唐墓37座。和林格尔土城子周围发现的唐墓可分为砖室墓和土洞墓两大类,数量上以土洞墓居多。砖室墓多为合葬墓,土洞墓以单人葬为主,以木棺为葬具,葬式多见仰身直肢葬。随葬器物主要有塔形器、陶罐、陶盆、白瓷碗、瓷钵、白瓷香炉、瓷盏、双系瓷罐、铜镜、铜带饰、铜钗、铜镊、铜钱、铁剪、铁刀、骨梳、贝壳等,部分墓葬出有墓志,志文内容进一步证实土城子古城即为唐之单于大都护府。

1963年, 张郁在鄂托克前旗二道川乡大池村发掘了3座唐代的方形砖室墓。1976年,张郁发掘了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额尔登宝拉格乡赛胡同大队唐长庆三年(公元824年)王逆修墓,出土墓志为探寻唐天德军城具体位置提供了重要线索。

1993年,魏坚带队发掘了乌审旗纳林河乡张冯畔村郭梁社2座隋墓和12座唐墓。这批墓葬均为带斜坡墓道土洞墓,墓道西北向。隋墓出土遗物有陶壶、陶钵、残铁器、五铢铜钱等。唐墓中部分墓带天井,有单人、双人或三人合葬三种埋葬形式,葬式分仰身直肢和俯身直肢。随葬遗物有陶罐、陶壶、瓷碗、泥俑、铁鐎斗、铁剪、铁刀、漆器、铜镜、钱币及贝壳等。唐墓中出土墓志两方,分别为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6年)李操墓志及元和年间麻令昇墓志,志文内容进一步明确了统万城即为唐代夏州治所朔方县。在统万城周围的乌审旗纳林河乡发现的隋唐时期墓志还有梁师都永隆二年(618年)梁明达、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徐买、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武征、久视元年(700年)梁才、唐隆元年(710年)刘保、贞元二十一年(805 年)王忠亲、大和五年(831年)高谅、咸通九年(868 年)臧允恭等墓志。此外,内蒙古博物院1998 年在乌审旗征集到唐天宝十载(751年)权崇墓志。

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大红城乡榆树梁行政村鸡鸣驿遗址发掘唐墓6 座,分为土洞墓和竖穴土坑墓两种,无葬具,有单人葬和双人合葬两种埋葬形式,随葬器物有塔形器、双耳陶罐、白瓷碗、铜带扣、铜镜、铁马镫、铁镞、铁刀等。

2015-2016 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准格尔旗十二连城古城城南发掘砖室墓20座。

▲ 2016年准格尔旗十二连城南墓葬发掘全景

墓葬坐北朝南,墓道为斜坡形,墓葬结构可分甲字形墓、船形墓、主室一侧建有侧室墓、墓道一侧建有侧室墓四类。单人葬、双人葬、三人葬、四人葬皆有发现。大多数墓葬已被盗,出土遗物主要有陶碗、陶壶、陶俑、泥俑、瓷瓶、漆盘、漆碗、漆盒、铜镜、铜带饰、铜锁、铜项饰、铜钱、铁锅、铁剪、铁刀、石像生、石砚台、石球、镇墓石、蚌壳等。出土墓志12方,可辨认身份信息的有8方,皆为颍川陈氏家族成员,其中年代最早的是先天二年(713年),最晚的是开元廿七年(739年)。此外,十二连城古城附近出土的墓志还有开元十九年(731年)姜义贞墓志#0、准格尔旗博物馆藏开元廿四年(736年)刘揩墓志、托县博物馆藏开元九年(721年)白休徵墓志等。十二连城古城周边墓葬为研究唐代胜州社会历史、颍川陈氏的迁徙流布及葬俗葬制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 准格尔旗十二连城南墓葬出土泥武士俑

三、游牧民族遗存

隋唐时期,在内蒙古地区还生活着突厥、回纥、契丹、室韦、奚、霫、吐谷浑、党项等游牧民族。阴山以北草原地区的突厥遗存主要为石板墓和石人,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张郁就曾在锡林郭勒草原和阴山以北发现石人、石堆墓。1972年,丁学芸等人对阿巴嘎旗巴彦图嘎石人和石堆墓进行调查,并清理了其中两座带有石人的石堆墓,未发现遗物,推测为突厥火葬墓。1975年,郑隆、田广金调查了锡林郭勒草原上的石头墓及石板墓。1978年,盖山林在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百灵庙发掘了7座突厥石板墓,其中忽笑墓群的石板墓中出土了铁马镫、上肢骨及羊残骨。1980-1983年,盖山林在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百灵庙一带进行调查,发现了许多突厥岩画、石人、石板墓。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内蒙古文物工作者在阿拉善至锡林郭勒盟的广大草原地区,发现石板墓群约150处,由于突厥石板墓和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石板墓的外观相近,不排除部分墓群的年代在调查登记时有所混淆。

室韦是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之一,唐王朝为了加强对室韦的管辖,在其地设室韦都督府。1986年和1995年,呼伦贝尔盟文物管理站先后两次抢救性发掘了陈巴尔虎旗西乌珠尔墓地,共清理了6座墓葬,出土并采集到一批陶器、铁器、铜器、桦树皮器等随葬品。其墓葬形制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葬具有独木棺、木板棺、桦树皮葬具三类,保存较好的3座墓葬的墓主人均为仰身屈肢单人葬。86MCXM2棺木的树轮校正年代为距今1250±55年,代表呼伦贝尔草原公元7~8世纪左右游牧民族的文化遗存。1993年7月,内蒙古东部地区文物工作会议上,将西乌珠尔墓葬确定为室韦遗存。1997-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调查发掘了谢尔塔拉墓地中的10座墓葬,墓葬形制全部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普遍采用木质葬具,以单人葬为主,出土遗物有陶罐、陶壶、桦树皮罐、木盘、木杯、铁盘、矛、弓箭、刀、马具、动物骨骼等,发掘者将墓地年代确定为公元9~10世纪。2013-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发掘了岗嘎墓地,共清理墓葬22座,墓葬形制全部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葬具有独木棺和木板棺两种,以单人葬为主,出土遗物有陶罐、陶壶、桦树皮罐、铜带饰、玛瑙珠、桦树皮箭囊、铁箭镞等,年代为公元8~10世纪,发掘者认为岗嘎墓地同西乌珠尔墓地、谢尔塔拉墓地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对于探寻蒙古族源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这些墓地的发掘为研究室韦丧葬习俗及相关历史文化提供了非常珍贵的材料,同时也开启了室韦考古研究的新征程。

契丹源于东胡,唐后期逐渐崛起,唐朝曾于契丹人住地设置松漠都督府。1962年,刘观民发掘了巴林左旗双井沟的2座契丹早期火葬墓,墓葬地表有石块垒砌的方形墓茔,墓壙在石堆下方,竖穴土坑,共出土14个火葬罐。1978年,鹿世明清理了扎鲁特旗乌日根塔拉土坑竖穴墓。1979年,哲里木盟博物馆张柏忠清理了通辽乌斯吐火葬墓。1982年,张柏忠在扎鲁特旗毛道公社荷叶哈达村清理了一座石棺墓,出土了陶罐、盘口瓜棱陶壶、陶瓶、铁刀、铁矛、羊骨等遗物,他认为该墓的年代为唐代前期。乔梁认为乌斯吐火墓和乌日根塔拉墓的年代在建辽前夕,荷叶哈达墓略早,但不会早到唐前期。1988年,苗润华发掘巴林右旗巴彦琥绍的一座契丹早期墓,出土了陶壶、铁剪刀、铁刀、铁熨斗、铁铃、铁镞、玛瑙串珠。1991年,齐晓光发掘了巴林右旗塔布敖包的2 座石砌墓,皆为竖穴土坑、石砌墓室,出土了小口高领陶壶、盘口陶壶、陶罐、陶碗、骨簪、骨管、铁灯盏、铁斧、玛瑙串珠、羊骨等遗物,发掘者将墓葬年代定为晚唐至辽初。

2007年,赤峰市博物馆对赤峰市松山区哈喇海沟的一座契丹早期墓葬进行清理,墓葬为石砌单砖室墓,葬具为一座木作小帐,出土了陶罐、铜带饰、铁镞、玛瑙臂鞲、木马鞍等遗物。毕德广、魏坚曾对契丹早期墓葬进行过类型学研究,认为上述墓葬的年代范围大致为九到十世纪左右,下限在辽代建国之前。

四、其他遗存

内蒙古地区还出土了许多珍贵的唐代文物。1962 年,张郁、李作智在阿鲁科尔沁旗白音花苏木发现了“大唐营州都督许公德政之碑”碑额。1975 年春,敖汉旗荷叶勿苏公社李家营子大队修水渠时,在两处地点发现了一批银器和金带饰,第一地点出土了银执壶、小银壶、银盘、银杯、银勺,第二地点出土金带饰99 件, 此外还出土了银镯、小银环、玛瑙珠、鎏金铜盒、鎏金铜饰等遗物,其中银器具有典型的粟特风格。1976 年,赤峰市喀喇沁旗锦山公社哈达沟门出土了6 件唐代鎏金錾花银器,其中1 件银盘的底面刻有55 字楷书铭文。

五、小 结

内蒙古地区隋唐考古研究工作在过去七十年内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为今后继续深入开展相关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工作开展得十分不均衡,很多城址及墓地尚未进行过发掘工作,回纥、奚、霫、吐谷浑、党项等民族的遗存依旧缺乏科学的辨别标准,这些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加大力度改进、补充和完善。隋唐时期内蒙古是农耕经济和游牧经济共存交融的边疆地区,考古学文化及物质文化遗存非常具有特色,我们应该保护好、利用好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为探索研究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做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