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地下”的大运河

隋炀帝开运河、乘龙舟、游江都(今扬州)的故事,千余年后仍被传为笑谈。不过,晚唐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其二)》中所写的这四句,倒是为隋唐大运河作出了公允的评价。这条总长约2700公里的运河,自隋炀帝之父隋文帝在位时,即开始疏通、修建。它以洛阳为中心,连接大兴城(今西安)、余杭(今杭州)、涿郡(今涿州),为此后五百年乃至更久的中国,搭建起决定国运的血脉版图。

▲ 位于隋唐洛阳城东北的回洛仓,是隋代都城具有战略储备意义和最终消费功能的大型官仓,储粮规模巨大。回洛仓的仓窖数量在700座左右,每个仓窖犹如掘于地下的大圆缸。图为3号仓窖的发掘场景

漕运,是隋唐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所运主要是帝都供给,比如粮食。为了储存、转运粮食,据《隋书·食货志》记载,自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以来,便在卫州置有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等等国家粮仓。隋炀帝大业初年(605-606年),又“新置兴洛及回洛仓”,“置回洛仓于洛阳北七里,仓城周回十里,穿三百窖”。这些分布在运河沿线的国家粮仓,借由漕运,解决了战备物资储存及粮食调运京师等重大问题,以至于有人说“辉煌的隋唐大运河,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这个“地下”,指的就是修建于关洛地区的黎阳仓、洛口仓、回洛仓、河阳仓、太原仓......

为什么叫“地下”?2011-2014年,来自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浚县文物旅游局、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学家,通过对“河南隋代回洛仓与黎阳仓粮食仓储遗址”的发掘,给出了回答。

平时是粮仓 战时是碉堡

上世纪60、70年代,在隋唐洛阳城宫城东北,发现了唐代含嘉仓160号仓窖,其间还保留着大半窖颗粒分明的炭化谷子。因此,考古学家对黎阳仓与回洛仓这两座隋朝大型官仓,也抱以极高的期待。

果然,在河南省鹤壁市浚(xùn)县城东大伾(pī)山的北麓,东邻黄河故道、西距永济渠约1.5公里处,考古人员发现了依山而建的黎阳仓。已探明的储粮仓窖,有90多座,窖与窖间隔3.5-10米,排与排间距10米上下,状如阵列、蔚为壮观。而隋洛阳城东北的回洛仓,仓窖据推算更多达700座左右,远远多于史书中记载的“三百窖”,数量位居目前国内考古发现的古代粮仓遗址之冠。

出于管理与守护的需要,两座官仓皆辅以道路、仓城墙、护城壕和疑似管理机构等配套建筑,形成五脏俱全的“城池”。其中,毗邻洛阳城的回洛仓城,东西长1140米,南北宽355米,城墙厚3米,管理区居中,仓窖区居东西两侧,平时储粮,战时俨然就是一座碉堡,确保了东都粮食日常消费与战略储备平安无虞。

▲ 通往回洛仓管理区的漕渠遗迹,渠道宽20-25米,深6.5米,由此可想象当年漕运粮船的盛况

贮存、转运战备粮,是官仓的一大功能。史载,隋炀帝征辽东时,就曾利用黎阳仓,从江淮地区,经永济渠,向北方调运粮草物资。考古人员在黎阳仓城北中部发现了南北向的漕渠遗迹,口宽约8米、深约4米,应该是当年串联仓城与大运河,实现粮食周密运达的渠道。

这两座仓城各具代表性,为我们展现了隋朝围绕大运河建立起的漕运层级系统的不同类型。细观这些仓窖,大多直径十米左右,外形犹如掘于地下的大圆缸。黎阳仓的仓窖浅,深度2.5-5米,应是基于方便转运粮食的考虑;回洛仓的仓窖则深达6-9.3米,能长期储存更多的粮食。

▲ 黎阳仓6号仓窖正在最后清理中

通过发掘、研究,考古学家们复原了回洛仓的建造过程:先在窖口处挖一个直径13-17米、深1.3-1.7米的圆形基槽,通过分层夯筑,加固窖口膏泥,铺设木板,再垫上3层苇席,并在仓窖上方搭草铺的屋顶。如此一来,粮食的贮藏期限,有望能延长到9年。

只可惜,黎阳仓与回洛仓很快就在隋末起义的乱世中,化作烟云。瓦岗军自举事初期,就采取向民众放粮的策略,待攻至洛阳一带后,又“既得回洛,又取黎阳,天下之仓,尽非隋有”。中央政权丢失了核心战略物资,农民起义军却因得粮而迅速壮大,这直接决定了王朝的存亡。富足一时的两座仓城,就此骤然陨落。

▲ 为保证仓窖内的粮食安全无虞,窖壁和窖底做足了防护设施,比如铺设木板、苇席。上图是考古人员在回洛仓3号仓窖窖壁上清理出的蓆痕。根据目前发现的遗迹遗物,可知回洛仓的废弃不晚于初唐。下图为46号仓窖底部残存的炭化草杆,还基本保持窖顶塌落前的“人”字形屋顶形状

唐朝吸取了前人教训,启用洛阳城内的含嘉仓,严防死守这座曾在唐玄宗时期吃下全国储粮总量近一半的战略要地。然而,隋唐大运河最终未能敌过“安史之乱”的重击。在纷乱的局势下,这种设于地下的大规模储粮模式,显然不切实际,更为灵活机动的地上仓屋、临时性转运仓场等设施,应运而生。与此同时,传统的“中国中心”——两京地区开始失势,一座同样得益于漕运、“四水贯都”的城市——汴梁(今开封),则悄然崛起……

目前,大运河的部分航段尚在服役,每一个国人都知晓,它是中国历史上不亚于长城、故宫的杰作,但对其历史、科技、文化价值熟稔者,却仍不算多。2014年,“河南隋代回洛仓与黎阳仓粮食仓储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同年,包括“含嘉仓160号仓窖遗址”、“黎阳仓遗址”、“回洛仓遗址”等58处遗产点的“大运河”项目,加入了世界遗产的大家庭,于是,古人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努力,成为了全世界珍贵的遗产。

▲ 回洛仓47号仓窖发掘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