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之一。人类在使用银的历史中,不仅将其作为货币执行流通功能,还将其制作成饰品来装扮自己。

在我国南方地区,居住着苗、侗、瑶、水、布依、仫佬等多个少数民族,在这些少数民族人民的传统观念里,银饰可以避邪恶、驱鬼魅、保平安,有吉祥与幸福的寓意。因此,自古以来,他们就对银饰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并将其作为重要信物代代相传。桂林博物馆收藏的南方少数民族银饰,种类繁多,按其佩戴部位可分为发饰、耳饰、胸饰、颈饰、腰饰、衣背饰、手饰等;造型和纹样丰富,融合了植物、动物、宗教、自然现象等多种事物的形态;工艺复杂,运用了锤碟、焊接、花丝、錾花等工艺。

我们希望这些银饰以其丰富的品种、多变的造型、奇美的纹样和精湛的工艺,带领大家走进一个似雪银花的世界,感受南方少数民族神秘而深厚的文化内涵。

银头饰

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银饰中,头饰是最为讲究的一支。南方少数民族佩戴银饰的特点往往是“头重脚轻”,其头部佩戴的银饰最多,越往下越少。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无论老少,他们即使着便装也会佩戴一两件头饰,着盛装时甚至会佩戴多达十几件的头饰。

种类

银发簪:南方少数民族用银发簪来固发、美发的历史悠久,其样式变化多集中于簪首,常见的形状有蝴蝶形、花朵形、桃形、扇形等,且常缀有银链或银珠为饰。

银插针:银插针同属银发簪类,但在造型上比银发簪简单。银插针原用于梳理和固定头发,作发簪之用,现在主要插于包头上用于装饰。

银花梳:银花梳既可梳发、压发,又可插在头上当发饰,通常内为木质,外包银皮,仅露梳齿,有的整体均为银质。

银耳饰:南方少数民族女子一般在孩童时期就穿耳洞,佩戴银耳饰。银耳饰式样丰富,主要分为悬吊型、环状型、钩状型、圆轮型等四种类型,其中以悬吊型、环状型居多。

银佩饰

除了头饰之外,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在颈、胸、背、腰等身体部位上佩戴的银饰也不少,有银项圈、银排圈、银挂牌、银背托、银腰吊坠等。其中,脖颈处的银饰种类尤多,纹样的变化也较为丰富。南方少数民族视颈为展现美的突出部位,这种美的展现通过佩戴银饰得以充分地实现。

种类

银项圈:银项圈是挂在颈项上的银制品,银项圈一般由银条或银片制作,分为可活动型和不可活动型。

银排圈:银排圈一般是由几个纹样相同的银圈组成,每套少则几个,多则十几个,由内及外,圈径递次增大。

银胸吊饰:银胸吊饰通常由银链、吊牌、坠饰组成,多级,一级一形状,多者可达四至五级,形状也随之各异。

银背饰:银背饰包括银背吊、银背牌等。银背吊又称银背托,用于连接围兜带,悬于背部,既可调节围兜松紧,又可作装饰品。银背牌大多是将银牌组合缝在长方形背布上的装饰。

银腰吊饰:银腰吊佩戴于腰部两侧,一般比胸吊饰要小,但造型更精致。

讲究

南方少数民族普遍喜爱用银饰装扮自己,且大多追求以大为美、以多为美、以重为美,但在不同年龄、不同场合,他们佩戴的银饰也会有所区别。一般来说,年轻姑娘佩戴的银饰比中老年妇女多,未婚者佩戴的银饰比已婚者多,还有些民族甚至用银饰作为婚否的标示,如史籍记载苗族“未娶者以银环饰耳,号曰马郎,婚则脱之”。每逢喜庆佳节或女子出嫁,女子要穿着盛装,身上佩戴的银饰也比平时穿着便装时要多许多,有些盛装银饰多达三十余件,用银多达二三百两。

银手饰

银手饰也是南方少数民族最常佩戴的一类饰物,多为手镯和戒指。手镯最早出现于汉代,用来赏赐有功之臣,所以不限男女,都可佩戴。如今,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仍有一部分男性会佩戴银手镯,且佩戴的数量不以一对为限,有时可多达八九对。

种类

手镯的种类繁多,造型变化多端,按其造型可分为柱形、丝形、龙头形、蚕形、螺旋形、长筒形等;制作的工艺也十分复杂,按其制作工艺可分为编丝型、浮雕型、镂空型、焊花型等。

结束语

孔雀展翅美中美,妹戴银装花上花,银装越多花越美,朵朵银装映彩霞。

在广袤的南方少数民族地区,银饰可谓流传最广、最贴近人们生活,也是最受人们喜爱的一种银质工艺品,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或多或少都拥有属于自己的银饰品。在那朵朵银花的背后,蕴含的是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审美、宗教信仰等多方面意义,它们不仅是民族古老匠艺的传承,也是民族文化血脉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