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耳鼎 (2015M1:11)

3月13日,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了

襄汾陶寺北墓地又一春秋晚期大墓的考古资料。

该墓为积石墓,

墓主人是位大夫。

墓中出土典型晋系青铜器,

或为侯马铸造,

并发现楚、齐鲁等文化风格铜器,

印证三地之间的互相交流。

▲陶寺北墓地位置示意图

襄汾陶寺北墓地位于陶寺村北,因盗墓发现,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400米,总面积24万平方米左右,从两周之际延续到战国时期,春秋时属晋,战国属魏。

2014年9月开始,由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襄汾县文化局组成考古队在此进行抢救性发掘。2015年3~11月,以两座大中型墓葬(2015M1、M2)为中心进行发掘,共发掘春秋中晚期墓葬5座。本次公布的是2015M1的发掘情况。

▲2015陶寺北墓地远景(西-东)

▲2015年墓葬发掘分布图

2015M1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墓,墓室底部有一周生土台,宽窄不等,高低不平,与椁底板齐平。生土台上为坚固的“积石二层台”,二层台为鹅卵石和黄褐色泥土砌筑,泥土颜色上下不同,可分多层,据此推断,积石二层台不是一次砌成的,应是用方木每搭建一周椁室,便在其外侧填一周和泥的鹅卵石。

葬具为一椁一棺。椁室由方木砌筑,虽木质已朽,轮廓清晰可见。有人骨一具,已朽成粉末,可见轮廓。从痕迹看,头向北,仰身直肢。人骨之上有一层红色覆盖物,杂有青膏泥。

▲2015M1墓室俯瞰

该墓葬出土了丰富的随葬器物,有铜器、玉石器、骨器、金饰、陶器等,绝大部分置于棺椁之间。铜器有礼乐器、车马器、兵器、工具等。乐器有甬钟一套9件。车马器有车軎、车辖、马衔、马镳等。兵器有戈、矛、戟、箭镞等。铜工具有斧、锛、削。石器有编磐10件、石圭1组。陶器有鬲、壶各2件,盖豆4件,罐1件,个别残碎不辨器形。玉器有珠、环、牌形饰、璜、管等。此外,还有圆形包金铜饰、铜贝、骨贝等。墓口北部散布10余件碎石圭,应是墓祭时的遗物。

▲包金铜饰(2015M1:218)

2015M1铜器组合为鼎(包括立耳鼎、附耳盖鼎)、簠、敦、方壶、鉴、甗、盘、匜、甬钟,纹饰以疏朗的粗体变形蟠螭纹、细密的蟠虺纹为主,还有少量蟠蛇纹。经过对出土器物进行对比分析,2015M1的年代应属春秋晚期早段。

在出土器物中,绝大多数青铜礼乐器是典型的晋式青铜器,蟠虺纹、变形蟠螭纹等和侯马铸铜遗址陶模、陶范上的纹饰完全吻合,是铸铜遗址的产品。

▲铜鼎(2015M1:108)

但也有少数器物有别于晋式青铜器,具有楚文化或齐鲁文化风格。比如有两件铜簠,无唇直口,盖的口部长壁边缘各有两个、短壁边沿各有一个兽首形卡牙,以使器盖和器体相扣合。两短边中部斜壁各有一兽形鋬。这类簠的集中分布区始终位于楚文化核心区,春秋中、晚期,其分布范围伴随楚国的对外扩张而向外拓展,因此其文化属性属于楚文化系统。

▲簠(2015M1:95-1、95- 2 )

还有一件铜盘,圈足环钮。此类铜盘多见于山东,最早的至春秋早期。除此以外,湖北也有个别发现。这类铜盘在山东海岱地区出现时间最早,分布数量最多,演变序列最完整。晋国春秋墓葬中目前仅发现两件,是具有齐鲁文化风格的青铜器。

▲盘(2015M1:94)

2015M1与其东部的2016M2是一对夫妇并穴合葬墓,是一对积石墓葬。陶寺北墓地中,只有高等级贵族墓中才有积石,是身份等级的标志之一。这两座墓葬都随葬5件附耳盖鼎,2015M1还有2件立耳鼎,各有编钟和配套的石磬。《公羊传·桓公二年》何休注曰:“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由此可知,2015M1的墓主人是位大夫。

 部分出土文物

▲立耳鼎 (2015M1:11)

▲立耳鼎(2015M1:11)局部纹饰

▲立耳鼎(2015M1:11 )耳部

▲附耳盖鼎 (2015M1:3)

▲甗(2015M1:88)

▲方壶(2015M1:21)

▲石磐(2015M1:71、69、67、64、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