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大都遗址

元代都城遗址。在北京市旧城的内城及其以北地区。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至元十一年建成宫城,至元十三年建成大城。至元二十二年颁布从金中都旧城迁居大都新城的占地办法,开始全面营建大都。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大都城的规模已基本定型,成为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

▲ 元大都遗址平面复原图

其城市规划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都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直接为明清北京城所继承(见宋元明考古)。调查、研究和发掘 元大都的研究是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的,以文献记载和地面遗迹调查资料为主,主要是从建筑史的角度来探讨大都的平面布局和规划。

▲ 元大都遗址出土青花瓷扁壶

50年代中期,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赵正之对元大都的城市规划作了全面的研究,复原了街道系统和若干重要建置,提出了元大都的中轴线即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的新论点,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1964~197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共同勘察了元大都的城垣、街道、河湖水系等遗迹,发掘了10余处不同类型的居住遗址和建筑遗存,出土了大量的瓷器等生活用品。在此基础上,对元大都的平面规划作了复原。

▲ 元大都和义门瓮城全景

城垣、街道和水系 元大都平面呈长方形,经勘探南城垣在今东西长安街稍南,东、西城垣即明清北京内城的东、西垣,北城垣在今安定门小关和德胜门小关一线,夯土城垣仍残存于地面上。

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基部宽达24米。全城南北长约7600米,东西宽约6700米,面积约50余平方公里。皇城和宫城的范围也已探明。皇城位于城南部的中央地区,俗称“阑马墙”,墙基宽约3米左右,东墙在今南北河沿西侧,西墙在今西皇城根,北墙在今地安门南,南墙在今东、西华门大街以南。

宫城偏在皇城东部。宫城的南门(崇天门)约在今故宫太和殿的位置上,北门(厚载门)在今景山北部,它的夯土基础已被发现。宫城的东、西两垣约在今故宫东、西两垣附近,但墙基在明代已被拆除改建,残存处最宽约16米。

▲ 元大都后英房全景

纵贯宫城中央的南北大路,即是元大都的中轴大路,已被发现,在景山北墙外发现的南北大路遗迹,宽达28米。这一发现,纠正了元大都中轴线偏西的说法,证实了元大都的中轴线与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相沿未变。

在元大都的东北部分发现街道遗迹,在南北向主干大街的东西两侧,等距离地排列着许多东西向的胡同。大街宽 25 米左右,胡同宽约6~7米。从光熙门大街至北顺城街之间,排列东西向胡同22条。这与今北京内城中从朝阳门(元代称齐化门)至东直门(元代称崇仁门)之间排列22条东西向的胡同是相同的。由此可证,今天北京内城的许多街道和胡同,基本上仍保存着元大都街道布局的旧迹,为复原元大都的街道提供了科学依据。

▲ 元大都遗址出土的龙泉窑青釉瓷盘

元大都城内的河湖水系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是由高梁河、海子、通惠河构成的漕运水系统;一是由金水河、太液池构成的宫苑用水系统。对这两条水系都作了全面的勘探。高梁河引白浮诸泉及瓮山泊水,从和义门(今西直门)北入城,汇为积水潭,横贯大都西城中部,稍大于今太平湖(已被填平)和什刹前、后海的范围。通惠河从今地安门桥下东南流出大都南城垣,东至今通县,称为通惠河。

通惠河在皇城东北角的宽度约27.5米左右。金水河在大都城内的流向,文献记载不清,通过考古钻探,才第一次把它揭示出来。金水河引玉泉山水从和义门南 120 余米处入城,然后沿今北沟沿(即赵登禹路)南行再转东,至今灵境胡同西口内分为南北2支,南支入太液池(今中海),再从崇天门南面的周桥下东流入通惠河;北支沿皇城西墙外北流,再折而向东,入太液池(今北海)北岸。

▲ 元大都遗址出土的钧瓷大碗

城门、水涵洞和下水道 1969年拆除西直门箭楼时发现了压在明代箭楼之内的元大都和义门瓮城城门,门洞内有至正十八年(1358)题记。城楼建筑已被拆去,只余城门墩台和门洞。城门残高22米,门洞长9.92米,宽4.62米,内券高6.68米,外券高4.56米。楼上尚存有向城门上灌水的石箅子等灭火设备。木门已被拆去,仅余承门轴的半球形铁“鹅台”和门砧石。

▲ 元大都遗址出土的钧窑天蓝釉贴花兽面纹双耳连座花口瓶

在元大都的东、 西垣北段和北垣西段发掘出3处水涵洞遗址,系向城外泄水的设施,以北垣的一处保存最好。涵洞的底和两壁都用石板铺砌,顶部用砖起券,中部装置着一排断面呈菱形的铁栅棍。涵洞的地基满打“地钉”(木桩),其上再横铺“衬枋石”,这是宋元时代闸坝地基的通行作法。

城内大街两旁的排水渠在今西四地下发现,系用石条砌筑的明渠,宽1米,深1.65米,在通过平则门内大街(即今阜内大街)时,顶部加盖了石条。渠内石壁上还留有当时工匠所凿刻的“致和元年五月日,石匠刘三”等字迹。

居住遗址 在发掘的十余处元大都居住遗址中,以后英房胡同的为最重要。这是一所大型住宅,主院的正房建于台基之上,前出轩廊,后有抱厦,正房前有东西厢房,东院的正房是一座平面呈“工”字形的建筑,即南北房之间以柱廊相联,这种建筑是宋元时代最流行的建筑形式。出土遗物中数量最多的是瓷器,其中有珍贵的青花瓷器,有景德镇的影青瓷器和“枢府”釉的瓷器,有龙泉窑的青瓷器、霍州窑的白瓷器和器形厚重的钧窑瓷器,而以黑(褐)白花的磁州窑瓷器数量最多。

▲ 元大都遗址出土的白釉黑彩瓷罐

从发掘的情况看,住宅的主人是在非常仓促的情况下离走的,以致有很多贵重物品,如螺钿漆器、水晶石、紫端砚等都没有来得及拿走,还有200余颗红白色玛瑙围棋子散乱地撒在正房的砖地上。雍和宫后的居住遗址是一处三合院落,院内有砖砌高露道通向正房和东西厢房。从出土的有“内府公用”款的漆器,及在附近发现的至正十五年王德常去思碑推测,可能是某衙府的院落。

▲ 元大都遗址出土的青花瓷盘

在建华铁厂发现的居住遗址,是前明后暗的长方形房屋,并列成排,形式相同,两家共用一堵山墙,显然是统一修建的简陋的“廊房”,出土遗物也多是普通瓷器和一般生活用具。在西绦胡同遗址中有一座类似库房的建筑,墙壁坚厚,东墙尚存3米多高,房内出土大量瓷器,有些碟、碗是成套叠放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