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 · 莲鹭纹玉炉顶(上海博物馆) 元代 高:4.6厘米;底径:3.8—4.6厘米 上海青浦出土 炉顶,即古代香炉盖上的钮,一般采用透雕形式,底部则凿孔以供香气散发。 本件玉炉顶出土于上海市青浦区,为馒头形,椭圆片状底座,座下有四对穿孔。采用多层次镂空技法雕琢而成,以莲叶作顶饰,莲叶宽阔、厚实,中心内凹,莲叶的两侧雕刻莲蓬,蓬头做菱格纹;下部雕鹭鸶两只穿行于芦叶水草中,一只仰头伸颈,回首张望,另一只低头饮水。莲鹭纹 精品文物 2021年04月20日 2 点赞 156 阅读
鱼纹化吉——元代磁州窑鱼藻纹标本专题展(唐山博物馆) 展览时间:2021年3月27日——2021年5月9日 展览地点:唐山博物馆E馆 展览简介: “磁州窑作为民窑,生产的便是普通百姓所使用的生活器具,所以它的装饰内容也反映着普通百姓的审美思想,其根植于中国传统的审美理念。两千年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使得人们对美好生活有着无限的向往,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审美情趣。” 文博展览 2021年03月23日 0 点赞 221 阅读
元代 · 青白釉镂空折枝花高足杯(扬州博物馆) 元代 高12.7、口径11.7、底径5厘米 1984年扬州市老虎山西路出土。 杯口外撇,深腹,喇叭形高圈足,挖足较深,杯身与圈足分制粘接。杯身为双层结构,内口沿印回纹图案,外壁腹部镂雕牡丹、梅花,菊花等折枝花卉图案。镂雕部位外侧堆贴由联珠纹组成的莲瓣纹饰。 圈足中部有一道横弦纹,其下至底饰一周竖弦纹,排列规整,精细匀称。施白色釉,釉色莹润,胎质细密洁白,此杯系景德窑烧制精品,有一定的艺术欣赏 精品文物 2021年03月15日 1 点赞 298 阅读
元代 · 景泰款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龙耳瓶(故宫博物院) 元代 高36.8厘米 口径10.7厘米 足径12.9厘米 瓶盘口,束颈,颈两侧饰鎏金龙形双耳,垂腹,双层相叠圈足。通体以蓝釉为地,饰掐丝花卉纹。颈部为绿釉蕉叶茶花纹,颈下凸起莲瓣一周。腹部正中做弦纹一道将腹部纹饰界为上下两部分,上部饰缠枝莲六朵,下部饰石榴、山茶花等各色花卉。足墙饰菊花纹。底镌阳文楷书“景泰年制”四字双行款。 此瓶珐琅釉色丰富,透明度强,尤其是晶莹的绿釉 精品文物 2021年01月24日 2 点赞 361 阅读
元代 · 影青莲瓣口碗(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 元代 口径13.7cm 高4cm 口沿呈波浪起伏,腹壁凹凸花瓣状,呈十瓣葵花形,瓣间有一条凸棱线。腹壁浅,卧足小而内凹。釉色晶莹,釉面开冰裂细片,体薄可以透光。线条流畅,施以影青釉,给人以轻巧之感。现藏于景德镇陶瓷馆。 精品文物 2021年01月22日 1 点赞 334 阅读
元代 · 三彩花卉纹碟(宁夏博物馆) 元代 瓷质 高2.5厘米,口径12.7厘米,底径7.8厘米 旧藏 敞口,斜直壁,矮圈足,平底,器内外口沿施绿釉,器外口沿以下至足部露红胎。胎土夹砂,较为疏松。内壁满釉,主要以黄、绿、自三色釉装饰。内口沿以下与内底之间施白釉,器底刻划一株花束。花朵以白色釉为主,间施红色釉,枝叶施绿色釉,地施黄色釉,低温釉施彩,色彩光艳夺目。釉彩不交融,釉面自然流动感差,缺少唐三彩斑驳华丽的特点。 考古前沿 2020年11月26日 0 点赞 445 阅读
元代 · 姜黄釉刻花瓷碗(宁夏博物馆) 元代 瓷质 口径19.5厘米,足径6厘米,高7厘米 2001年宁夏固原开城墓地出土 开城墓地出土的瓷碗是该遗址出土遗物中最为精美、最具特色的文物。具有硕大、浑圆、厚重的特点,挂釉也较厚,具备元代瓷器的典型特征。该瓷碗胎呈土黄色,圆唇,口微敛,近口部器壁微内折,下为斜壁,圆底,矮圈足。碗内壁刻划两朵折枝莲花纹饰,莲花的下方即碗底部分是两片人莲叶,两侧及莲叶下刻划卷草纹。花纹线条较细。内壁全釉,外 精品文物 2020年11月05日 0 点赞 604 阅读
山西:五寨发现元代壁画墓 2019年10月,山西省五寨县五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项目中央大道一期工程中发现壁画墓一座,山西省文物局委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迅速赶赴现场,对该墓葬进行初步勘察,并组织实施发掘。 该壁画墓位于前所村西北与马五线交叉处。墓葬为竖穴斜坡式墓道,长3.36米,上口宽2.4米、下口宽1.3米,自深2.5米;墓道开口距现地表1.1米。无甬道,墓门条砖券顶,用大小不一的河卵石封门,墓门位于南边 考古前沿 2020年09月21日 0 点赞 826 阅读
元代 · 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浙江省博物馆) 元代 长16.2,宽6.5,高9.1厘米 全器作舟形,有仓棚和艄棚,船舷两侧置有栏杆,仓内塑有人物,为男女二人席地而坐呈交谈状。 仓棚沿左边搁油以木浆,棚顶落有一笠帽,左边一着蓑衣艄公作取笠帽状。 器身内外施釉,色青绿亮泽,底无釉露火石红胎,舟首处留有一小孔,注水之用。 精品文物 2020年09月08日 3 点赞 1748 阅读
元代 · 张天师龙纽白玉印(江西省博物馆) 元代 通高5.7、印面边长12.2厘米 馆藏 白玉。印钮为一蹲踞龙,张口,翻唇露齿,嘴角与眼平行。双眼压在宽眉下面,形成眉骨凸起。 毛发后飘较长,腿关节部位毛发分丫,翻卷长飘,鱼尾。 印面宽边框内九叠篆朱文“阳平治都功印”,深雕去地较为完整,篆字线条平直,边沿流畅。 精品文物 2020年09月01日 2 点赞 989 阅读
元代 ·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鼎式炉(故宫博物院) 元代 通高28.4厘米,口径17.1厘米 清宫旧藏 炉为圆形,双冲耳,鼓腹,三圆柱形足,造型似青铜鼎,朴实庄重,炉内置铜镀金胆。 炉腹上部以一道镀金弦纹线将炉体图案界为两部分,线上部以绿色珐琅为地,饰白色菊花纹12朵;线下部以蓝色珐琅为地,饰缠枝莲花纹6朵。三足均以蓝色珐琅为地,饰彩色菊花纹。 精品文物 2020年08月20日 1 点赞 1043 阅读
元代 · 黄釉彩绘月映梅纹碗(首都博物馆) 元(1271-1368) 通高5.7厘米、口径13.8厘米 1974年北京市怀柔区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敞口,弧腹,圈足。碗内饰褐彩月影梅图案。疏影横斜,颇富诗意。 胎体轻薄。里外施釉,外壁不到底,釉色姜黄,釉面莹润,呈半透明状,有开片。 精品文物 2020年08月17日 0 点赞 1338 阅读
金石著作 ·《古玉图》 元代金石学著作。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著录玉器的专书。二卷。朱德润撰。朱氏字泽民,江苏昆山人,生卒年不详,以赵孟頫荐,官编修。该书系自图其在燕京诸王公家及秘府所见古玉而成,上卷收璧、环、带、钩等 17 器,下卷收珮、瑱、充耳、琀、璏等 23 器,记明尺寸、形状、玉色,有的注出藏家。 考古词条 2020年08月11日 2 点赞 1378 阅读
金石著作 ·《河朔访古记》 元代记录并考订古遗迹、古碑刻的著作。葛逻禄乃贤(清人译为郭啰洛纳新)撰。书成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乃贤字易之,色目人,生卒年月不详。其先世居金山之西(今阿尔泰山西巴尔喀什湖一带),元初入仕中国,后随其兄官浙江,遂定居浙江鄞县,曾任浙东东湖书院山长,后荐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乃贤自称南阳人,为元代汉化的西域人。 考古词条 2020年08月10日 1 点赞 1090 阅读
内蒙古:发现辽代和元代北方民族摩崖题记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学者近日在赤峰市巴林左旗境内的岩壁上发现生活在辽代和元代的北方民族近千年前书写的摩崖题记。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回鹘式蒙古文文献数据库建设”项目组开展古籍调查过程中,在巴林左旗白音勿拉镇发现10个元代回鹘式蒙古文摩崖题记。题记用黑墨书写于岩壁上,部分文字已难辨认。 回鹘式蒙古文是成吉思汗时代创制的蒙古文字。 考古前沿 2020年08月10日 0 点赞 600 阅读
元代 ·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藏草瓶(故宫博物院) 元代 高23.5厘米,口径7.5厘米,足径9厘米。 清宫旧藏。 瓶盘口,细颈,丰肩,铜镀金錾花足。通体浅蓝色珐琅地,瓶腹掐丝填红、白、紫、黄色珐琅缠枝莲纹。花朵硕大,枝叶肥厚,伸展自如。其珐琅质地细腻洁净,表面异常光亮,具有水晶般的透明效果。 此瓶的珐琅质地和以缠枝莲花纹装饰的特点,在目前所见具确切纪年款识的掐丝珐琅器中尚未有所见,应为元代之作品。 精品文物 2020年07月24日 2 点赞 911 阅读
元代 · 蓝釉白龙纹梅瓶(扬州博物馆) 元代 高43.5、口径5.5、底径14厘米 1984年从扬州市文物商店收购 梅瓶口小,颈短,肩丰。肩以下逐渐收敛,至近底部微微外撇。浅底内凹。通体施霁蓝釉,云龙、宝珠施青白釉,两种釉色对比鲜明、强烈。 主纹刻划一条龙追赶一颗火焰宝珠,并衬以象浮动的珊瑚枝一样的四朵火焰形云纹。巨龙威武、雄壮、悍猛,腾空飞舞于万里蓝天之中,颇有叱咤风云之势。在国内外收藏的三件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中,此瓶器型最大 精品文物 2020年06月30日 8 点赞 1853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