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南地区早期佛像出自东汉中期至蜀汉前期(2世纪初期至3世纪初期)墓葬之中,它们或刻于墓额,或塑于陶座和画像砖,尤其在摇钱树上流行,我们将其划分为供奉佛像、具有某些佛像仪轨特征的人像和佛教象征图案三类。第一类供奉佛像主要是作为偶像的佛陀形象,一般呈结跏趺坐,头后有项光,头顶有高肉髻,穿圆领袈裟或袒右肩,右手施无畏印,具有非常明显的佛像仪轨特征。第二类具有某些佛像仪轨特征的人像,它们是戴尖顶帽胡俑、白毫相俑、戴莲花俑、施无畏印俑、作揖俑,等等。它们中有些与供奉佛像有密切联系,如尖顶帽胡俑,就出现在供奉佛像一侧,作下胁侍或跪礼拜状;有些人像具有一些佛教仪轨特点。第三类佛教象征图案和造型,包括莲花图案、寺塔画像和模型。

早期佛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一般指供奉佛像,广义则包括上述三类佛教造像。在书中大量出现“早期佛像”的字眼,要确知它的涵义是指狭义还是广义,则要从具体语言环境中去判断,以免引起误解,这是读者首先要明确的。

佛教和佛教艺术起源及其传入中国的问题,是学术界多年关注的课题,至今,学术界流行的观点仍然是:佛教艺术于公元2世纪从西域“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北方,公元3世纪以后再传入南方。但是,近十余年以来,在中国西南地区出土了公元2世纪初期至3世纪初期佛像达到64例,而同时期的佛像在北方却很少发现,本书通过对中国西南地区早期佛教艺术的研究,重新审视了中国早期佛教艺术的来源及传播途径。治佛教艺术史的中外学者大都认为,印度佛像起源于公元2世纪,而中国的佛教艺术起源则在这之后,因此不少人怀疑我国东汉时期存在佛像。但是,通过对重庆丰都东汉延光四年(125年)纪年墓葬出土的佛像的研究,研究中我们发现,我国最早的佛像的确切年代可上溯到公元2世纪初叶,并且可为同类佛像划定一个可靠的年代标尺。这一发现将消除一些学者对汉代是否存在佛像一直心存的疑虑;它还顺理成章地将印度佛像的起源上溯至公元1世纪,这不仅对印度佛像起源的研究,而且对中国佛像起源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文献缺少西南地区汉晋佛教的记载。因此,这一地区出土的公元二世纪初期至三世纪初期佛像弥补了佛教文献记载的不足,填补了佛教文献有关该地区佛教艺术在民间传播的空白。西南地区早期佛教艺术,尤其是摇钱树佛像由印度经滇缅道直接传入,而非学术界传统上认为的西域“丝绸之路”传入。(必须说明的是,这里并不否定初期佛教经典经过西域“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地区的文献记载。)以考古学为基础,再通过图像学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西南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早期佛像有不同的粉本来源,但两者也存在一些相似之处,尤其是长江作为文化交流的纽带,使得中国南方早期佛教艺术在总体上存在着一个从长江上游到长江下游、从早期到晚期、从少到多的传播路线。中国早期南方佛教艺术依附于当地民间宗教信仰而存在。中国南方早期佛教艺术融合了印度犍陀罗(Gandhara)和秣菟罗(Mathura)艺术及南方文化地域因素,在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形成了早期佛像的独特风貌。而且,它们对中国早期金铜佛像和北方早期石窟的艺术风格都有一定影响。中国南方早期佛教艺术的发现与研究,将使我们重新认识和评价佛教和佛教艺术初传中国时期对中国南方早期佛像艺术的影响。

西南地区出现了我国最早的佛像,并且,这些早期佛像有的大量分布,说明它有相当的群众基础,这将使我们重新认识早期佛教艺术对这一地区的影响以及南北朝佛教造像的兴起的原因。

两千年以来,中国先后经历了佛教和西方文化两大思潮的交流及碰撞。佛教和佛教艺术传入中国后,虽几经坎坷,最终逐渐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堪称中西文化成功结合的范例。一个重要的史实是,作为异域文化,佛教艺术初传至中国南方时,其虽披着佛教仪轨的外衣,但其内涵却迎合中国本土的神仙思想,并且尽量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摇钱树)出现,居然使佛教这种讲求苦行出家、讲求生死轮回的宗教,改头换面,以外来神灵的形象率先在中国西南地区登场,占据西王母神灵的位置。这种现象颇值得耐人寻味。事实上,印度与中国西南地区在古代存在一些相似的文化现象。兹举两例:其一,两地都有古老的树崇拜及其艺术形象。在印度,出土了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前一世纪巽伽(Shunga)王朝雕刻钱币的石刻如意树和距今3000-4000年的哈拉帕文化(Harappa Culture)印章的树神形象。在中国西南地区,出现了商代晚期的大型青铜树。此地在汉代就出现了哀牢族起源于沉木、夜郎族起源于竹的古老传说,东汉时期流行富于地方特色的摇钱树。其二,两地都有对神灵形象膜拜的传统。哈拉帕文化印章有菩提树女神、瑜伽男神、原始湿婆神、赤陶母神和石刻祭师等偶像,孔雀(Maurya)王朝和巽伽王朝开始流行药叉神、药叉女神雕像和一世纪后的贵霜(Kushan)王朝开始流行的象征佛教艺术的佛陀偶像。[1]中国西南地区则在商代晚期出现祖先、蜀王或者祭师的大型青铜偶像雕塑;东汉时期则流行位于龙虎座上的西王母正面的偶像。[2]概言之,印度早期佛像大量出现在中国西南地区摇钱树上的现象,并非偶然,它应当是基于二者业已存在的、类似的宗教和艺术传统,在此前提下,才有可能使得两种不同的文化因子顺利嫁接,由此产生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摇钱树佛像。因此,可以说,摇钱树佛像是中印两种文化的契合的产物。[3]这种文化契合现象值得今后深入研究,因为,它不仅对探讨佛教及其艺术初传中国以及融合的情况,而且,对中印文化的交流,也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