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这个洛阳盆地上的普通村庄,因二里头遗址的发掘被载入中国考古史册,这个朴素的村庄也开始为世人所熟知。

在几代考古工作者50多年的不懈努力下,二里头遗址的全貌愈发清晰,广袤田野下面隐藏着中华民族3000多年前的一段辉煌历史:这里发现了最早的城市干道网络,发现了最早的宫城,发现了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

虽然二里头是夏都还是商都还有待廓清,但二里头遗址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已成为共识。今年8月末,记者来到二里头遗址。宏大的宫殿建筑群遗址、青铜器、玉质礼器、各类龙形象文物,彰显着二里头作为“华夏第一王都”的历史气魄。而作为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二里头遗址开城市布局和规划的先河,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二里头遗址各功能区分布图(考古中国配图)

井字形道路:最早的城市道路网

与中国考古学史上的很多重大发现不同,二里头遗址的发现不是源于偶然,而是在既定学术目标探索过程中发现的。1959年,当时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后隶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旭生,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的夏王朝都城和主要活动地域探查“夏墟”所在,二里头遗址的发现成为此次调查的重要成果。

基于二里头遗址与历史文献记载的商朝都城相吻合及对出土文物的判断,徐旭生认为,二里头遗址是商汤都城的可能性很大。徐旭生的发现引发学术界的极大关注。1959年秋,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分别进行发掘,此后,发掘工作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独立承担。

▲ 二里头遗平面图(考古中国配图)

不论是现代城市还是古代城市,道路都是一个城市的骨架和动脉。道路在承担城市交通功能的同时,还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划分城市功能区的职能。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看来,考古学家常常以道路为切入点探索古代城市的布局框架,在对二里头遗址的探索中,考古工作者也深切意识到城市中心区主干道的意义,因此对主干道的探寻成为二里头田野工作的重中之重。

事实上,在20世纪70年代,二里头工作队在勘探发现2号宫殿基址的同时,就在其东侧探明了一条长约200余米的南北向大路,但当时因为麦田浇水而终止。

在21世纪初,二里头工作队在前辈学者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不断向南北推进,最终确定这条南北向大道长约700米,路的北端被晚期堆积打破,南向伸进村庄,因此,实际长度可能还要长。

随后,东西向的大路也被找到,南北向和东西向的两条大道垂直相交,形成主干道上的十字路口。在许宏看来,这两条大路把早年发现的1号、2号两座大型宫殿基址以及钻探发现的几处规模较大的夯土建筑划分开来,具有区域划分的作用。

后来,在1号宫殿基址以南,又找到了围绕宫殿区的第三条大路,在1号宫殿基址的西墙外,也确认了宫殿区西侧大路的存在。至此,二里头纵横交错的井字形道路网重见天日,已发现的四条大路垂直相交,其走向与1号、2号宫殿基址围墙的方向基本一致,四条大路约呈井字形,显现出方正规整的布局。

“二里头井字形道路发现之前,二里头遗址是一个都城遗址已经没有异议,因为这里发现的1号、2号宫殿基址有几千乃至上万平方米,同时也发现了青铜器制造作坊,以及贵族墓葬和高规格葬品,种种发现表明,二里头遗址是一个都城遗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副队长赵海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井字形道路发现以前,虽然二里头遗址是都城遗址得到公认,但遗址的各功能区分布让人感觉比较零散,难以发现城市布局规律,道路发现以后,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遗址呈现在世人面前。道路把遗址分成不同功能区,以宫城建筑群为中心,墓葬区、祭祀区、手工业作坊区拱卫在周围,呈现出宏大庄重的气势。

在许宏看来,由发掘可知,这几条大道的使用时间较长,由二里头文化早期沿用至最晚期,这一道路网既是交通通道,又起着分割城市功能区的作用,如宫殿区与其南侧的官营作坊区即以东西向大路相隔。“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城市道路网,它的布局和方位概念显现出二里头都邑极强的规划性,这是作为权力中心的‘政治性城市’的显著特征。”

中轴线规划:王权至上思想最早体现

在对古代都城遗址的考古中,宫城城墙的发现及确认对清晰地呈现一座都城的格局意义重大。

21世纪初,二里头工作队在对二里头遗址的进一步探索中,逐步确认了二里头遗址宫城城墙的存在,二里头宫城平面呈纵长方形。其中,东、西墙的复原长度在360米左右,南、北墙的复原长度为290余米,墙宽2米左右。至此,一座总面积近11万平方米的宫城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二里头宫城遗迹发现以前,可确认的最早的宫城遗迹是二里头以东约6公里的偃师商城遗址,二里头遗址宫城较偃师商城遗址又提早了一个新阶段,作为迄今为止所知中国最早的宫城遗存,这一重要发现也被评为2004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宫室建筑形成了一系列因地制宜、具有自身特色的建筑风格,比如,土木建筑、封闭式结构、坐北朝南、中轴对称等要素。”在许宏看来,中轴线规划是王权至上的政治性城市“建立中极”思想最明确的体现,中国古代宫室建筑发展到明清时期达到极致,而其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二里头的大型宫殿建筑群。

许宏说,到目前为止,已经探明二里头遗址宫殿区存在着数十座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它们分别以1号、2号大型宫殿基址为核心纵向分布,都有明确的中轴线,许宏把它们称之为西路建筑群和东路建筑群,坐落在宫城西南部的1号宫殿基址,与位于其南大门正前方的7号建筑共享一条中轴线,构成宫城西路建筑群。

坐落在宫城东部的2号宫殿基址,与位于其南大门正前方的4号基址,以及增筑于二里头文化末期、位于其北的6号基址,构成宫城东路建筑群。这两组南北有序排列的宫殿建筑群绵延长度都近200米。他认为,这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中轴线规划的大型宫室建筑群。

二里头遗址布局:开古代都城规划先河

随着21世纪以来的全面发掘,二里头遗址的结构、布局问题逐渐清晰:二里头都邑的中心区分布着宫城和大型宫殿建筑群,其外围有主干道网连接交通,同时分割出不同的功能区,制造贵族奢侈品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区位于宫殿区的近旁,祭祀区、贵族居住区拱卫在其周围,凡此种种,无不显示出王都所特有的气概,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经缜密规划、布局完整的大型都邑。

许宏说,二里头遗址是迄今可以确认的中国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的都邑,就目前考古发现认识而言,二里头遗址的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先河。

“已有的研究表明,作为权力中心的中国早期都城属于政治性城市,可以没有城墙,但绝对不能没有规划性,规划性是中国古代城市的一个重要特征,二里头遗址在华夏文明早期形成过程中具有开创历史新纪元的作用。”

在许宏看来,如果我们把视野扩展至二里头遗址所处的时代以前,就可以知道,即便是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河南新密新砦遗址这样的超大型聚落,其城垣建造无不是因地制宜,不求方正,迄今尚未发现整齐而排列有序的大型夯土基址群及环绕它们的规矩方正的宫城。相比之下,二里头遗址的聚落形态与陶寺遗址、新砦遗址等超大型聚落间有着飞跃性的变化,而与稍后的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及后世中国古代都城的面貌更为接近。

二里头都邑规划性的判明,对于探索中华文明的源流具有重要的标尺性意义,许宏认为,就目前的认识而言,延续了3000多年的中国古代王朝都城的营造规制发端于二里头。由此可以说,二里头遗址是迄今可以确认的最早具有明确规划的都邑,后世中国古代都城的营建规制与其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