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口西汉一号墓”刚刚出土时积满了地下水。

武隆考古有重大发现!近期在该区出土的“关口西汉一号墓”,是目前中国考古发现有明确纪年的最早西汉墓,根据木牍记录,其下葬年代为公元前193年。

该考古项目是为配合重庆乌江白马航电枢纽工程而开展的抢救性发掘,发现的墓葬位于武隆区乌江腹地内。经过为期两个多月的考古发掘,目前墓葬椁室内的共600余件随葬品已基本提取完毕,包括漆木器、木器、竹器、青铜器、陶器、丝织品等,甚至连墓主人生前爱吃的食物都一应俱全。

据介绍,该墓未被盗扰破坏,随葬品均保存较好。它是西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木椁墓,长江上游地区一次性出土漆木器、竹器最多的墓葬,重庆地区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座“清水墓”,也是乌江流域秦汉考古的重大发现,展现了汉文化确立过程中巴、蜀、楚、秦文化交汇融合的时代特征。

▲墓内出土的西汉漆木璧。

▲墓内出土的西汉漆木几。

▲墓内出土的耳杯。

目前,木棺清理工作正在继续进行中。

12月中旬,包括文物考古、简牍研究、修护保护等领域的全国20多位顶尖专家,将齐聚重庆武隆,围绕刚刚出土的一座西汉墓葬——“关口西汉一号墓”的考古成果进行现场论证。

“关口西汉一号墓”长6.50米、宽4.25—4.30米,墓内一枚木牍上刻有“二年二月己亥朔丙戌……”字样,说明了此墓的下葬年代是公元前193年,即汉惠帝二年、西汉王朝建立后的第9年。这意味着该墓是中国目前有明确纪年的最早西汉墓。在出土的600余件随葬品中,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木船模型、中国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椁壁壁画等。

该墓葬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随葬品里还藏着哪些秘密?12月5日,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项目考古领队黄伟接受了重庆日报记者专访。

“纯属意外”

本想找东汉墓葬,却挖出重庆迄今唯一“清水墓”

“用‘纯属意外’来形容,最恰当不过!”回顾找到这座墓葬的过程,黄伟唏嘘不已。

2023年3月,经过国家文物局批准,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墓葬所在地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申报考古发掘,是因为在该片区域附近,曾经出土过石阙、石辟邪残件,所以我们本希望通过这次发掘工作,找到相关的东汉时期墓葬。”黄伟说。

彼时的勘探发掘区,是一片农田。

“我们几乎是像摸鱼一样,把勘探区域内摸了个遍。”黄伟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包括“关口一号墓”在内的数个墓葬,都在洛阳铲下现出踪影,但那时大家都没料到脚下的这片土地里,竟然埋藏着一座令人惊叹的西汉墓。

2023年9月,随着考古清理不断推进,一座中大型墓葬逐渐显露出来。清理完墓葬椁室的盖板后,队员们惊喜地发现眼前这座墓葬里灌满了清水,是极为少见的“清水墓”——墓葬内部被地下水淹没包围。

“清水墓”少见到何种程度?重庆迄今仅发现了“关口西汉一号墓”这一座。

抽去墓中积水,队员们发现,密密麻麻的随葬品,堆满了椁室。

随着一件件随葬品被小心翼翼地从淤泥中取出,逐一放入早就准备好的专用水体中保护,椁室彻底暴露在众人面前,在椁室西边和北边室壁上,又发现了由粉彩绘制而成的壁画——中国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椁壁壁画。

▲考古工作者清理“关口西汉一号墓”椁室彩绘壁画。

墓主人是谁

中老年男性,“尚武”好音乐,初判官至大夫

如此高规格的墓葬,墓主人究竟是谁?

黄伟表示,经过对木棺里遗骸的体质人类学分析检测,墓主人是一名男性,死亡时正值中老年。

至于墓主人的身份,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证据。

“我们仅根据从棺内出土的‘玉剑珌’,推测墓主人拥有一定地位和官职,因为按照西汉时期的规制,只有拥有一定地位的人,才能在自己的剑鞘上装饰‘玉剑珌’。”黄伟说,根据目前出土的随葬品,只能初步判断墓主人在西汉时期官职或至大夫。

除此之外,队员们还在清理过程中,发现了一柄长2.16米,木柄直径4—5厘米的长矛以及一把残长1.2米的竹制长弓,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墓主人生前“尚武”;而一把竹排箫和一支竹笛的出土,则展示了墓主人对音律的喜爱。

但要真正明确墓主人身份,最毋庸置疑的实证,就是找到墓主人生前所用的印章或文字记载。

文字找到了,数百个,篆隶兼具,分布在数件木牍之上。一部分记录着“天干地支”,即“干支木牍”,一部分为告地书及详细记录着墓主人随葬品种类的木牍,即“遣策”。

黄伟说,但很遗憾,这数百个字里,几乎没有和墓主人身份有关的信息。

印章,成了关键的证据,但截至目前,尚未在随葬品中找到它的踪迹。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真正的结果,要等到修复完600余件随葬品后,才能给出答案。”黄伟认为。

▲考古现场出土的干支木牍。

随葬品吃喝玩乐俱全

2200年前的板栗至今还色泽油润

黍、板栗、李、紫苏……甚至还有尚不知用途的料包。考古发掘工作,没有放过墓葬内的一丝一毫。

“关口西汉一号墓”随葬品中,发现了10多种植物遗存。除了黍这种古人爱吃的五谷之一,就连带壳的板栗,队员们都找到了若干个。此外,还有果肉已经腐烂,但果核留存下来的李子、梅等。是灌满椁室的积水,让这些植物遗存较为完好地被保存到了2200年之后。

“尤其值得一说的是板栗,现在看起来都色泽鲜艳,油色浸润,和我们目前看到的新鲜板栗差别不大。”黄伟说,这些植物遗存,极有可能是墓主人生前爱吃的食物。

同时,队员们还在墓葬内发现了两个料包。它们看起来就和如今人们熬汤时用纱布制成的料包差不多,三角形,鼓鼓囊囊的。

黄伟说,目前所有的料包都仍处于原始出土状态,里面究竟装着哪些“料”,只能留待进一步的研究揭示。

在墓葬中,队员们还发现了漆博局,属于棋盘的一种。黄伟说,秦汉时期,博戏流行。不过汉代以后日渐式微,具体玩法早已失传。

六博的博局主要由“局”“棋”“箸”等部分构成。黄伟说,博局的体积比较大,因此容易被发现,而“棋”“箸”的体积较小,还有待进一步清理研究。

▲墓内出土的板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