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绵延千年的丝路古道分南、北、中三条横贯全境。丝绸之路的繁荣和发展,不仅开拓了贸易、传播了文明,更让新疆成为华夏文明与多个其他古老文明交流对话的国际舞台。

这是一件唐代舞狮俑(见图),长11.6、高13厘米,1960年新疆吐鲁番市阿斯塔那336号墓出土,现收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该舞狮俑以泥雕制而成,双目怒视,宽扁鼻翼,红嘴白牙,作张牙欲噬状。通体先施白色,后局部染以浅绿色。躯体外表刻划白色弯曲的条纹,以表示狮身上卷曲的松软长毛。狮身脊背饰带上的八条宽带分别对称下垂腹部两侧,腹下露出四条人腿,很显然这是由两人装扮成狮子的形象在翩翩起舞。此俑形体虽小,但整体造型率意,刻画逼真,富有生气。

相信不少读者在见到这件珍贵文物后,在惊叹于先人的智慧和技艺的同时,和笔者一样会生发这样的疑问:没想到舞狮俑在唐代就已出现,那么中国舞狮的习俗和传统源于何时呢?

丝绸之路是一条举世闻名的贸易、文化、交通之路,把古老的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文明和古希腊、古罗马文明联结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也促进了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唐代,各民族的乐器及音乐、歌舞等艺术形式通过丝绸之路,从中亚、西亚、南亚等国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原,与中原传统音乐文化相互交融、影响,在此基础上,共同组成了丰富多彩的唐代音乐文化。

中国舞狮历史悠久。早在1100多年前,大诗人白居易就有诗云:“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西凉伎》),可见唐代已有狮子舞。

舞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古时又称为“太平乐”。舞狮有南北之分,南狮又称醒狮。舞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舞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舞狮活动也广泛流传于海外华人社区,有华人之处,必有舞狮,这成为了扬民族之威、立中国之魂的重要仪式,以及海外同胞认祖归宗的文化桥梁,其文化价值和影响十分深远。

从本文介绍的这件舞狮俑和白居易的《西凉伎》诗来看,中国舞狮的民间传统艺术最迟在唐代就已出现,甚至要早于唐代。

为什么中国不产狮子却盛行舞狮这项传统民间艺术呢?如同龙一样,狮子对中国人来说是前所未见的动物,加上随着佛教的传播,作为文殊菩萨的坐骑,狮子有了双重身份的加持,对狮子可以带来吉祥的说法人们便深信不疑。舞狮最终成为了民间喜闻乐见的一项喜庆表演。

据考证,中国本身没有狮子,在中华文化中,“狮”本来是和“龙”“麒麟”一样都只是神话中的动物。到了汉代时,才首次有少量真狮子从西域传入,当时的人模仿其外貌、动作作戏,至三国时发展成舞狮;南北朝时随佛教兴起而开始盛行。史书中,《汉书礼乐志》中提到“象人”,据三国时的解释,就是扮演“鱼、虾、狮”的艺人。到了唐代,舞狮是大型宫廷舞蹈表演的一种。当时的“太平乐”亦称为“五方狮子舞”,出于天竺与狮子国等国。

舞狮是中国与西域之间文化交流的产物。早在1900年前,波斯通过丝绸之路同中国进行商业贸易,也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波斯使者还把狮子等动物运到中国。伴随着官方和民间舞狮活动的不断兴起,古代匠人和书画家通过雕塑、绘画等形式将舞狮的形象艺术再现。可以说,舞狮俑文物瑰宝的出现,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