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镇遗址在4000平方米的发掘范围内出土了6000余件可复原瓷器及数十万片碎瓷片。从出土瓷器产地与窑口来看,出土最多的是福建瓷器,占比63%;其次是浙江,占比21%;江西占5%,湖南占1%;未定窑口占10%,主要是一些韩瓶,产地难以确定。本期为大家介绍青龙镇遗址出土的浙江、江西一带窑口生产的瓷器。

2020年9月5日“千年古港——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展”在大连博物馆开展,展览共展出138件(组)文物为您揭开一条以中国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的神秘面纱主办单位大连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上海博物馆承办单位大连博物馆

瓷器是用高岭土烧制而成,中国是最早发明、使用并外销陶瓷的国家。目前学界认定,我国早在商代中期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末年出现成熟瓷器,隋代完成了白瓷烧制,唐代形成邢窑白瓷和越窑青瓷两大流派。

宋辽夏金时期,瓷器生产进入了成熟期,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当时瓷窑遗址遍布全国17个省份和130余县。各地产品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形成了各自的风格特色,大致可分为六大窑系。南方窑系以龙泉窑和景德镇窑最为著名。

龙泉窑

龙泉窑的窑址位于浙江省西南部龙泉市境内,已发现大窑、金村、安仁口等三百余处窑址。烧窑时间从宋至清,持续七八百年,是重要的青瓷窑。

龙泉窑青釉刻划花碟南宋(1127-1279)圆唇,敞口,浅折腹,内底宽平,卧足。灰胎,胎质细腻致密。满施青釉,足底无釉。碟心刻划荷叶纹,写意流畅,疏朗有致。

北宋时期生产初具规模,产品主要为碗、盘、钵、盆、罐、壶等,这一时期釉色多青中带黄,还原气氛还没有完全控制。南宋为发展时期,熟练掌握了胎釉配方、多次上釉技术以及烧成气氛的控制,釉色纯正,釉层加厚,成功烧成了粉青和梅子青釉,达到青釉史上的高峰。

龙泉窑青釉莲瓣纹盂南宋(1127-1279)圆唇,敛口,深弧腹,圈足。灰胎,胎质细腻坚致。满施青釉,釉层丰厚,釉色温润, 足底无釉。外腹壁饰双层莲瓣纹,莲叶肥大,瓣脊凸起。

宋元时期,龙泉窑产品大量销往海外,受其影响,浙江、福建、广东、江西一批瓷窑先后仿烧龙泉窑产品,形成一个庞大的龙泉窑系。青龙镇遗址出土了数量较多的龙泉窑瓷器,时代从北宋后期到南宋后期,其中多有精品。

景德镇窑

景德镇窑从五代至清代创烧不断,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全国性的制瓷中心。宋代主要生产青白瓷,器形有盘、碗、瓶、壶、罐、盒等,装饰有刻、划、篦划、篦点、印花等技法。其中湖田窑产品质量较好,造型规整,胎体坚致,釉色白中泛青,纹饰精美。

景德镇窑青白釉盏北宋(960-1127)尖唇,敞口,口沿压印四瓣等距花口,浅斜腹,腹部内外有压印花口而成的四条竖向压印痕, 盏心上鼓,高圈足,足壁外直内斜,足底平整,足心深平有乳突。盏心饰花草纹。白胎, 胎质粗糙。圈足内壁上部至足心无釉露胎,其余满施青白釉,釉面均匀。

青龙镇遗址出土了数量较多的景德镇青白瓷,主要属北宋后期到南宋前期,器形有碗、盘、盏、盏托、炉等,质量精美。

景德镇窑青白釉炉南宋(1127-1279)尖唇,直口微敛,口沿外斜,沿下微束,斜直腹,炉心浅凹,矮圈足,浅挖足,足底平整,足心凹凸不平。白胎,胎质较细腻。足底至足心无釉露胎,其余满施青白釉,釉面均匀。

南宋时期,青龙镇等港口是景德镇瓷器在不同时期的重要出海港或转运港,在景德镇窑瓷器的外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吉州窑

吉州窑的窑址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永和镇,创烧于唐代,宋元时瓷业又有大发展。釉色种类较多,既有南方流行的青釉、黑釉、青白釉,又有北方常见的酱釉、绿釉、白釉及白地褐花。

吉州窑鹧鸪斑纹盏南宋(1127-1279)圆唇,敞口,斜直腹,小圈足浅挖,足沿窄细。白胎,胎体细腻、轻薄。施黑釉, 釉层稀薄均匀,有鹧鸪斑。内壁满釉,外壁施釉至足部。这是一件较为稀见的吉州窑产品。

借鉴北方定窑的覆烧法与印花装饰、磁州窑的白地褐花彩绘,胎釉及绘画风格则具有江西特点。最具代表性的是黑釉盏,其上多伴有木叶纹、玳瑁斑、剪纸贴花等装饰。青龙镇遗址出土了数件吉州窑的黑釉盏。

据《景德镇陶录》记载“江西窑器,唐在洪州,宋时出吉州”“先有吉州,后有饶州(景德镇)”,作为唐宋时期江南地区著名的的综合性瓷窑,吉州窑瓷器融合了中华民族民间传统艺术。

宋代是中国制瓷工艺百花争艳的时期,瓷窑遍及南北各地,名窑迭出,品类繁多。景德镇窑、龙泉窑等也各领风骚,烧制出风格独特的产品,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本期和大家分享的内容就到这里,想知道更多可以关注“大连博物馆”公众号,也欢迎大家来到大连博物馆现场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