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青瓷始烧于南朝,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因其窑址地处浙江省龙泉县境内而得名,是我国陶瓷史上烧制时间最长、窑址分布最广、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名窑。南宋是龙泉窑烧造的鼎盛时期,制瓷技艺可谓登峰造极,如冰似玉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正是出于此期。元代至明中期,龙泉青瓷烧制规模达到空前繁荣,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产品远销亚、非、欧诸国和地区,成为重要的海外贸易商品,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龙泉县毗邻的福建闽北、闽东地区亦受其影响烧制青瓷,遂逐渐形成以龙泉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发展的龙泉青瓷窑系,并随着丝绸之路的不断发展,将这朵美丽的青瓷之花远播海内外。

龙泉青瓷的成熟、鼎盛、衰落期

▲ 宋 龙泉粉青釉鬲式炉

一、千峰翠色始出来 ——宋代

宋代的龙泉窑青瓷以釉取胜,素面如玉。

宋代在将政治中心南迁至临安后,大批工匠南迁,窑厂遍布,从而形成庞大的瓷窑体系。南北技艺互相借鉴,在磨合后走向成熟。

南宋是龙泉窑青瓷从成熟迈向鼎盛的时期。已发现南宋窑址200多处,这一时期的青瓷有着自身的独特风格,器物造型也丰富多样,各式瓶、炉、碗、碟、文房用具等,南宋后期更有仿青铜器造型,如鬲、弦瓶、觚、尊等。这一时期胎釉配方掌握到位,对烧成气氛也控制的很好,所以此时的釉色纯正,釉层较厚,成功烧成粉青与梅子青,达到青釉史上的高峰。

二、繁花似锦销远洋——元代

南宋中晚期和元代是龙泉青瓷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已发现的窑址有300多处。

▲ 元 龙泉八卦纹花觚

在国内外的市场上也到了充分的认可。在内需外求的社会背景下,为提高产量,开始较多的采用叠烧方式,如在较大的器物中叠烧其他小器等来提高产品数量。此时的龙泉窑青瓷可以说是占尽了天时之利,而浙南丰富的瓷土、森林和带来便利的的瓯江水域更是提供了地利的条件。这便使得龙泉窑青瓷在元代盛况空前。

▲ 明 龙泉刻花筒瓶

三、千年窑火留余温 ——明代、清代

明中期之前是龙泉窑青瓷的全盛时期,已发现窑址180多处。此时的龙泉窑规模、声誉依然不减,仍承烧宫廷用瓷。

明代成化年之后,龙泉窑便逐渐的衰落,除了景德镇青花、成化斗彩、嘉靖五彩瓷等开始流行这一客观因素之外,明朝政府对海上贸易的控制更为严厉,使得一直以私商外销形式进行海外贸易的龙泉窑青瓷受到沉重的打击;政府严苛的税率等等,这些综合因素都促使辉煌一时的龙泉窑青瓷不堪重压,逐渐退出舞台中心。

福建青瓷

▲ 宋 龙泉弦纹三足炉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境内高山耸峙,溪流纵横,各地蕴藏丰富的高岭土资源,为陶瓷生产创造了优越的条件。考古发现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福建就出现了结构完整的窑炉遗址。汉、晋以后,福建窑业充分发挥资源、地理优势,兼收并蓄,逐渐形成自己的产品与技术体系,并向海外传播,奠定了福建作为南方陶瓷大省的地位。

北宋中期以前,福建地区的青瓷生产主要受越窑影响。北宋晚期以后,福建的青瓷生产转而受到新近崛起的龙泉窑的强烈影响。

青瓷外销贸易

▲ 宋 龙泉粉青釉莲瓣纹碗

在宋代、元代、明早期,青瓷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商品。古代龙泉是一个水路发达的经济贸易中心,宋代以来,青瓷源源不断地沿瓯江运往温州、宁波或转运福州、泉州、广州港口外销。尤其是刺桐港(泉州港),在宋代是首屈一指的东方国际性商贸大港,其声名远播欧亚。在泉州港外销的瓷器中除福建窑口的德化白瓷、青花瓷,建窑茶盏之外,青瓷也是占很大一部分。青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销往东南亚、中亚、北非、欧洲,在欧洲引起巨大反响,深远的影响至今尤存。

▲ 明 龙泉刻花罐

福建山川毓秀,造化钟灵。星罗棋布的窑址,种类繁多的产品,无不见证着青瓷器在福建烧造的悠久历史,其发展为福建外销贸易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福建青瓷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商品,是东西文明衔接中必不可少的一环。